嘉峪關景區導游詞怎么寫(精選3篇)
嘉峪關景區導游詞怎么寫 篇1
尊敬各位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好:
歡迎各位嘉賓蒞臨明長城西端起點,因“天下第一雄關”而命名,被譽為“湖光山色、戈壁明珠”的嘉峪關市檢查指導工作。我是 , 是嘉峪關市旅游局工作人員,非常榮幸能夠擔當此次工作。
首先,我向各位領導、嘉賓介紹嘉峪關市基本概況:嘉峪關市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它東連歷史文化名城酒泉市;西接我國最早的石油城玉門市;南望白雪皚皚的祁連山,與張掖地區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接壤;北通浩如煙海的巴丹吉林大沙漠,與金塔縣和內蒙古額濟納旗相連。
嘉峪關市因1958年國家“一五”計劃重點項目“酒泉鋼鐵公司”的建設而興起的一座新興的工業旅游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1965年建市,1971年被國務院批準為省轄地級市。1982年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一批對外開放城市,同時被確定為國家二類重點旅游城市。市區平均海拔1640米,全市總面積3000平方公里,城區規劃面積26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87平方公里。下轄雄關區、鏡鐵區、長城區,常住人口30萬人,城市化率91%。嘉峪關市是一個以移民為主的城市,以祖籍東北和山東省居多,有漢、回、蒙、藏、滿、東鄉、裕固、朝鮮、壯、土、保安和維吾爾等12個民族。
嘉峪關市公路、 鐵路、航空運輸四通八達,呈立體交通格局,是河西走廊的重要交通樞紐。國道312線高速公路縱貫全境。
嘉峪關火車站是新亞歐大陸橋上的一等客、貨運站和二等編組站,每天有46趟列車通過。嘉峪關機場作為亞歐航路備降機4E類機場,目前已開通北京、天津、上海、成都、西安等地航線,即將開通廣州、烏魯木齊航線,區域交通集散中心初步形成。
嘉峪關市現代化氣息比較濃厚,城市功能完備,市區環境優雅,街道寬敞整潔。商業、旅游、金融等設施功能配套, 通訊、電力、供排水、供熱、煤氣等設施一應俱全,水資源豐富,電力、煤氣供應充裕,衡量城市綜合實力的主要指標均處于全省領先地位。目前,城市綠化面積1737公頃,綠化覆蓋率36。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30。2平方米,人均水域面積16平方米,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嘉峪關景區導游詞怎么寫 篇2
現在,我們游覽的是黃山最絢麗的玉屏樓景區。
當年平元帥對黃山風景曾作出精辟的概括,說:“前山雄偉,后山秀麗”,玉屏樓景區則充分體現了黃山“前山雄偉”的地貌景觀特征。
到玉屏樓景區,有兩條路線可以選擇:一條是從前山上,游覽溫泉景區后直接進入;一條是從后山上,游覽云谷寺景區,再游北海景區,然后進入。我們走的是后一條路線。
現在我們下了光明頂,來到鰲魚峰腳下,你們看前面有個巖洞,洞口呈三角形,有10多米長,這便是“鰲魚洞”。
穿出洞口一看,我們已經落在谷底。抬頭望,眼前是百步云梯,有100多級石蹬,真像一列靠在峭壁上的長梯。它的頂上有兩塊巨石,一個像龜,一個像蛇,左右對峙,這就是“龜蛇守云梯”。
過了百步云梯,現在我們到了黃山第一高峰——蓮花峰。從蓮花嶺到峰頂約三華里,這段路叫蓮花梗。沿途有許多青松與黃山杜鵑,還有飛龍松、倒掛松等名松。前面四個洞穿過之后就到達峰頂。你們看,這絕頂是一個直徑約5米的圓臺,人們又叫它“石船”。圓臺四周有石柱鐵欄,中央有個凹處,里面有積水,人們叫它“香砂井”。置身峰頂,“萬峰拜其下”,頗有頂天立地、“一覽眾山小”之感。
從蓮花峰下來,我們到達閻王壁,過去因這段山路奇險而得名。現在我們走的是一條新開辟的登山梯道,約800多級石階。走完后再上行一點,就可見到一株比較奇特的古松,主干不過一米高,枝椏全攏在頂部而后向四周伸展,樹冠平整,很像和尚打坐用的蒲團,所以取名“蒲團松”。
再看松樹后面,有塊石頭很像一只老鷹,松石合起來,人稱“老鷹守蒲團”。
過了蒲團松,我們便到了玉屏樓。這里被明朝徐霞客譽為“黃山絕勝處”,古時建有文殊院,是黃山一座著名寺院,后多次遭受火災,現在在舊址上建了玉屏樓賓館。民間有“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面”之說。樓左面有青獅石,右面有白象石,合稱“青獅白象守文殊”。樓后玉屏峰崖壁上刻有眾多摩崖石刻,有平手跡“江山如此多嬌”、“風景如畫”、“泰岱遜色”、“一覽眾山小”等,峰頂形成一尊臥佛,又稱“睡美人”,維妙維肖。
在玉屏樓左邊,有一棵奇特的松樹,她一側松枝伸出,好像在迎接五湖四海的賓明,這就是壽愈千年、被稱為“國寶”的迎客松。這里還有陪客松、送客松相伴,極合乎平的禮儀規范。
現在我們站在玉屏樓前,左望天都,右看蓮花,秀峰相擁,松石斗巧,真是一個絕妙的境界。
天都峰右邊有一座山峰叫耕云峰,峰頂有一塊巨石像一只大松鼠,構成“松鼠跳天都”奇景。
從玉屏樓往下走,沒走幾步便到了文殊洞。進洞后再順著螺旋梯道向下走,就到了“蓬來三島”。你們看,這三座高低不齊的石峰很像傳說中的海上三座仙島,若在有云海的時候看,就更像了。
哦,眼前就是“一線天”了。這是一道峽谷,又深又窄,深長約50米,兩側壁高25米,最寬處僅2。2米,最窄處不足半米,一個人還要側身才能通過。從谷底抬頭看天空,果然只能看到一線藍天。
過完一線天,走過渡仙橋,穿過臥松澗,我們來到了蒲團石跟前。下方的.巖壁上刻有“別有天”、“觀止”等贊語。這里右邊是個大山谷,左邊是個險峻的山崖,眼前的這座高峰就是著名的天都峰了。
天都峰海拔1810米,是黃山最險峰,民諺說:“不到天都峰,白跑一場空”。你們看,這陡峭的天梯左右,各有一塊直立的石頭,一個像是古裝的仕女,另一個像是下拜的童子,這組巧石,像是神話里的“童子拜觀音”。
登完約1公里險峻的天梯,我們來到天上玉屏,只見前面的石屏風上刻有“天上玉屏”四個字。大家朝我手指的方向看先前的“松鼠跳天都”,如今變成了兩個犁尖在耕云犁霧。再往前就是有名的“鯽魚背”了。
鯽魚背是登天都峰的一段最險峭的石矼,長約20米,寬1—2米,最窄處不到1米,兩邊萬丈深淵。若在茫茫的云海中走在上面,真像踩在一條露出水面的鯽魚背上,跟著它在大海中游動呢。
過了鯽魚背,連穿三個石洞,便登上天都峰頂。登天都峰確實很險,但是來到黃山不登天都峰又怎能領略到“無限風光在險峰”呢?
唐代詩僧島云是有記載的最早登上天都峰的人,他留下了一首《登天都峰》的詩:“盤空千萬仞,險若上丹梯。迥入天都里,回看鳥道低”寫出了天都峰的高峻和山道的奇險,也流露出他登上天都峰之后興奮激動的心情。我看諸位現在也都很興奮,充滿了“山登絕頂我為峰”的豪情。
現在,我們從天都新道下山,一直到半山寺。
朋友們,你們看天都峰的山腰上有塊巖石像什么?像只大公雞,頭昂向天門坎,正掀動翅膀在啼呢,這就是“金雞叫天門”,那崖壁上還有“空中聞雞”四字。
從半山寺來到立馬橋,讓我們站在橋頭北望,可以看到青鸞峰千仞峭壁上的巨型摩崖石刻:“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每字邊長6米,其中“平”字一豎長達9。4米,為唐式遵將軍于1939年題寫,由6名徽州石工懸系在千尺的峭壁上,用了大半年時間才鐫刻成功。書法氣勢非凡,磅礴壯觀,而且寓意深刻,不僅是對黃山勝景的高度藝術概括,更顯示了在國家危難之時,揚我中華的豪邁氣概。
從立馬橋直下,就是溫泉景區。
嘉峪關景區導游詞怎么寫 篇3
基本介紹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嘉峪關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嘉峪關,萬里長城的西部終點,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嘉峪關市西南隅祁連山脈嘉峪山
嘉峪關
地理位置
嘉峪關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的西端東經98°17′、北緯39°47′,嘉峪關位于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嘉峪關市區西南6公里處,位于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連黑山懸壁長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主宰,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嘉峪關關城,位于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嘉峪關以地勢險要,巍峨壯觀著稱于世,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與萬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建筑群體
嘉峪關現在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筑而成,西側以嘉峪關圖片99999塊磚包墻。東西城垣開門,東為光化門,西為柔遠門。均筑甕城。嘉峪關內城墻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是長城眾多關城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這里還有平第一個全面、系統的展現長城文化的專題博物館——長城博物館。
歷史沿革
嘉峪關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嘉峪關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而后置關,有關而后建樓,有樓而后筑長城,長城筑而后可守也”。
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勢。它由:內城、甕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臺樓閣建筑和城壕、長城峰臺等組成。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甕城回護,面積各有500余平方米。甕城門均向南開,西甕城西面,筑有羅城,羅城城墻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建筑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臺和文昌閣。
防御體系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臺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臺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臺、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建筑結構
麓,因山而名。明洪武五年(1372)修筑萬里長城時置。當時明征虜大將軍馮勝看中嘉峪山西北麓的險要地勢,選為河西第一隘口,開始筑城設關,以后經歷一百多年時間擴建,才形成一嘉峪關個比較完整的防御體系。明弘治年間,為防吐魯番東侵,曾進行重修。這關雄偉壯觀,號稱“天下第一雄關”。
萬里長城沿線分布著許多關隘,其中規模最大的有兩座:一座是東端的山海關,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關,而后者經前者猶有過之,所以嘉峪關是長城上的最大關隘,也是平規模最大的關隘。但嘉峪關初建時不過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占地2500平方米。而現存的關城總面積33.500余平方米,比原來的大數倍。它由外城、內城和甕城組合而成,關城周長733米,就中內城周長640米,面積為原先的大小。內城西寬東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東西開“光化門”和“柔遠門”兩門。
門外各筑有甕城,城樓對稱,三層三檐五間式,周圍有廊,單檐歇山頂,高17米。城四隅有角樓、南、北墻中段有敵樓,一層三間式帶前廊。兩門內北側有馬道達城頂。關城正中有一官井,舊有亭,今已廢。西門外套筑一道凸形城墻,構成一個羅城,這就是外城。外城比內城高2.7米。外城正中大門額刻“嘉峪關”三個大字。門頂原有城樓,與東西二樓形制相同,三樓東西成一線,上懸“天下第一雄關”匾額。1924年城樓被毀。西面羅城磚砌,東、南、北有土筑圍墻,連接長城。城外有城,迭門重城,成并守之勢。東甕城外有文昌閣、關帝廟、戲樓,城內靠北有游擊衙門府一座,都是清代建筑。新平成立后,關城曾多次維修加固,至今保存完好。
歷史價值
嘉峪關所在地是甘肅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處隘口(河西走廊繼續向西延伸)。甘肅西部已屬于荒漠地區,河西走廊夾于巍峨的祁連山和北山(包括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東西長達1000公里左右。一條古道穿行于祁連山麓的戈壁和沖積平原上,古代“絲綢之路”即此。道路本艱險,到了嘉峪山隘口處,狹谷穿山,危坡逼道,就更險厄。嘉峪關踞此,形勢非常險要。東通古肅州(今酒泉),西有安西。
這條古道是古都長安和西域聯系的紐帶。古代西域,初時僅指天山以南的南部和東部,有許多在綠洲上發展的“城邦”,對內地漢族平時附時叛。到明代,東部的吐魯番日漸強大,常引兵進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為必經之地。自建成嘉峪關后,這關便為西部國防重地,對保障河西地區的安全起著重要作用。
明代,平軍和吐魯番兵曾數次在嘉峪關作戰。嘉峪關矗立于大漠邊緣,顯得雄壯非凡。荒漠地區是怕缺水,嘉峪關卻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不患匱乏。嘉峪關的環境又很吸引人。廣闊的關城,橫臥戈壁灘上,兩側城墻與山相連。巍峨朱色的城樓昂然欲飛,襯托著祁連山如玉的雪峰,美麗如畫。登城樓遠望,萬里長城似龍游于戈壁灘瀚海間,天晴之日,或可見海市蜃樓。
城下戈壁灘上駱駝隊的渾厚的悠揚的鈴聲,使人想起古代“絲稠之路”上的商隊和旅行者,令人神馳!清代林則徐因禁煙獲罪,被貶,路經嘉峪關,見這關如此雄偉,有詩贊道:“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了垣斜壓隴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見只見一丸泥。”極言這關的威嚴和雄偉壯麗。
又云:“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指出這關真乃“天下第一雄關”。說來令人詫異,據說當年建這關時,匠師計算用料特別精確,最后建成時竟只剩下一塊磚。這是建筑工程上的絕招。現在這塊磚還存放在西甕城門樓的后樓臺上,供人觀摩。這座雄關和東部的山海關一樣,都為古代建筑工程的光輝點,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為平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淵源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嘉峪關,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嘉峪關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嘉峪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而后置關,有關而后建樓,有樓而后筑長城,長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勢。
它由:內城、甕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臺樓閣建筑和城壕、長城峰臺等組成。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嘉峪關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甕城回護,面積各有500余平方米。甕城門均向南開,西甕城西面,筑有羅城,羅城城墻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建筑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臺和文昌閣。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臺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臺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臺、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文化遺產
長城文化遺產“萬里長城——嘉峪關”: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地名錄》,1961年被平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明代萬里長城沿線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為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美譽。“萬里長城——嘉峪關”初建于明洪武五年嘉峪關(公元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
嘉峪關長城由西長城、東長城和北長城三部分組成,全長約60公里。長城內外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布,共同構成了嘉峪關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嘉峪關游擊將軍府:也稱游擊衙門,初建于明隆慶年間,是明清兩代鎮守嘉峪關的游擊處理軍機政務的場所。嘉峪關游擊將軍府陳列分為兩個部分。前院以議事廳為中心,著重展示古代游擊將軍及文武官員指揮御敵、簽發關文等情景。后院是游擊將軍及家眷生活的場所,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游擊將軍及其眷屬的生活場面。
陳列形式既樸實又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趣味性。長城第一墩:古稱討賴河墩。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筑,它是明代萬嘉峪關里長城自西向東的第一座墩臺,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墩臺北距關城7.5公里,矗立于討賴河邊近56米高的懸崖邊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依托古墩臺興建的文物景區,東臨酒泉,西連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連。景區包括討賴河墩、地下谷、觀景平臺、滑索、吊橋、“醉臥沙場”雕塑群、“中華龍林”等功能區。景區以長城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為,以戈壁風光和西北民俗風情為基礎,是一處觀光、探險、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懸壁長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筑,此段長城從關城東閘門邊的'角墩起向北延伸至黑山山腰,全長7.5公里。山腰長城約750米,陡峭直長,氣勢雄偉,垂若懸臂,故有“西部八達嶺”之稱。古代巖畫石關峽是嘉峪關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這里是平古代絲綢古道興亡更替的見證。石關峽內的黑山巖畫是平西北地區的摩崖淺石刻畫,其時代為戰國,它是平北方地區時嘉峪關代最早、距離城市最近的巖畫,是甘肅省人民平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嘉峪關的一處重要的文物古跡。巖畫主要分布在西北距嘉峪關市14公里處的黑山之中,共有巖畫150余幅。巖畫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動物、狩獵、舞蹈、操練、廟宇、古文字等,黑山巖畫對于研究西北地區遠古社會的民族、宗教、生態、自然環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是平西部地區巖畫的代表之一。
古墓葬文化“果園——新城魏晉墓群”是20__年平平公布的平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魏晉磚壁畫墓是“果園——新城魏晉墓群”的一部分,位于嘉峪關市區東約18公里的新城鎮,在這里分布著魏晉時期的古墓葬千余座,素有“地下畫廊”之稱。古墓葬出土的660余幅彩繪磚壁畫,真實描繪了平魏晉時期河西走廊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方面的狀況,其內容包括牧畜、農耕、兵屯、狩獵、營壘、出行、驛傳、宴樂、舞蹈等。這些磚壁畫是研究魏晉時期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民俗等的實物資料。繪畫筆法簡練,畫技高超,其繪畫內容在美術領域填補了平魏晉時期繪畫史上的空白。
民間傳說
嘉峪關的修建,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古時簡陋的建筑條件下,能建起如此偉的關城,是很不簡單的,但正因為如此,才演繹出一段段動人的傳說。嘉峪關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甕城門樓后檐臺上的一塊磚。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準確和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后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并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甕城門樓后檐臺上。監事管發覺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
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冰道運石: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后,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伙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里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
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云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后,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后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
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并成為工匠出師后必須參拜的地方。山羊馱磚:嘉峪關城,城墻高9米,還要在城墻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墻,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后,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嘉峪關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墻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墻。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墻。
擊石燕鳴: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筑巢于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墻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后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墻,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墻祈祝,后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墻角擊墻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種風俗。
相關景點
戲臺戲臺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嘉峪關游擊將軍袋什衣主持修建,系當時守城官兵、城內居民及過往商旅的娛樂場所。其形制為典型的平傳統古典戲臺。由木制屏風把前后臺分隔開,屏風正中央繪制八幅人物圖,是人們熟知的“八仙”內容。頂部為平傳統圖案“八卦圖”,“八卦圖”是平古代思想文化與科學的綜合反映。
兩側是一組風情壁畫,內容是寺廟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及尼姑豢養的尤物。這些繪畫內容在其它戲臺上是非常少見的。戲臺兩側書寫有對聯:“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對聯高度概括了古往今來人間世事的演義變化及戲曲演出場所的功能作用。文昌閣文昌閣,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樓閣為兩層兩檐歇山頂式建筑,底層兩邊為單間鋪房,四周立紅漆明柱18根,形成回廊。內為面寬三間、進深二間的官廳。
四面裝有花格門窗,上部繪制山水人物彩畫80余幅。此閣在明清時為文人墨客會友、吟詩作畫、讀書的場所。到了清代末年成為文官辦公的地方。 “天下雄關”碑關西門外百余米處,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關”石碑。清嘉慶十四年(1809)肅鎮總兵李廷臣視察嘉峪關防務時,見這里南有祁連雪山,北有黑山,關勢雄偉,便寫下“天下雄關”四字并勒石為碑。
給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紀念。柔遠門內城西門,門額刻“柔遠”二字,意思是明王朝對邊陲(關外)各游牧民族實行“懷柔”政策,安撫邊遠地區,以實現長治久安的治國方略。內城內城墻高9米,加垛墻1.7米,總高10.7米。6米以下為黃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筑。歷經六百多年,墻體雖有剝落,但大部份仍然完整牢固。修筑城墻用的黃土,都是經過認真篩選和加工制作的,首先將選好的黃土放在青石板上,讓烈日烤曬,將草籽曬死。
嘉峪北段長城下出土的“長城工牌”,上面詳細記載了當時修長城的分工情況。“長城工牌”現陳列在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內,“工牌”為石質,正面刻:“弟(第)一工起”,背面刻有“蔡止梅起”,下面刻有修長城各工程隊隊長的名字。修筑工程結束后,要進行嚴格的驗收:在距城墻一定距離內,用箭射墻,如果箭頭射不進去,證明城墻堅固合格;如若箭頭射入墻體,則證明工程不合格,要進行返工重建。如此嚴格的長城工程管理制度,保證了長城工程的質量。羅城和箭樓羅城初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肅州兵備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羅城”是應敵的正面,“凸”字形城墻全部用磚包砌,非常堅固。“羅城”南北兩端建有“箭樓”,是觀望關西、關南、關北烽火的設施。兩端與外城墻相接,外城墻又與關城南北的長城相聯。角樓和敵樓內城四角有角樓,也叫“戍樓”,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墻建有敵樓,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這里回望,“光化樓”、“柔遠樓”及“嘉峪關樓”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條中軸線上。
這種“過洞式城門”及高臺樓閣建筑形式,是平幾千年建筑歷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續發展。嘉峪關光化門內城東門,門額上刻“光化門”三字,面向東方,表示旭日東升,瑞氣普照大地。門洞由自黑山開采的石條鋪成。光化樓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由時任肅州兵備副憲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樓”為三層三檐歇山頂式結構,樓高17米。精雕細刻,五彩裝成。樓閣第一層為磚木結構,第二、三層是木結構榫卯咬合而成。雖然經歷了近五百年的風風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災害,但它仍巍然屹立于關城之上,盡顯平古代建筑藝術的高超和精妙。關帝廟明末清初從內城遷到現處。廟內原有大殿一座,陪殿兩座,另有刀房、過廳、馬房和牌樓。總面積720平方米。關帝廟曾多次擴建,最后一次重修是嘉峪關游擊將軍熊敏謙主持的。
1998年由嘉峪關關城文管所自籌資金70萬元對關帝廟進行了重新修復,對牌樓進行了彩繪,使關帝廟恢復了明清時的風采。東甕城和西甕城嘉峪關東西兩甕城布局森嚴,東甕城門樓眉額刻“朝宗”兩字,表示過往朝廷官員雖遠行“極邊”,但仍不忘朝廷和君王。與此相對的“西甕城”,門額刻“會極”二字。意即從西域來的諸侯,仕官,商旅,親善友好地在這里相會,從這里經過,向中原王朝朝貢。西甕城也劈門南向,不與內城門直通,使關城更加肅穆幽深,成為內城的一道防線。
游擊將軍府嘉峪關游擊將軍府,也稱游擊衙門,初建于明隆慶年間,后來成為明清兩代鎮守嘉峪關的游擊將軍處理軍機政務的場所。現在的建筑是1987年在原建筑的基礎上恢復修建的,為兩院三廳四合院式,占地面積為1755平方米,建筑面積808平方米。在嘉峪關古代軍事史上,游擊將軍府不但是嘉峪關長城防御體系的指揮中心,而且是朝廷統治地方、檢查商旅使者往來、聯系西域和中亞及各少數民族的樞紐機關。游擊將軍府復原陳列以歷史史料為依據,以現有建筑為框架,以超級寫實主義雕塑(高分子仿真雕塑)為主要形式,深入細致地展現了嘉峪關游擊將軍的生活史跡。
嘉峪關游擊將軍府陳列分為兩個部分。前院以議事廳為中心,著重展示古代游擊將軍及文武官員指揮御敵、簽發關文等情景。后院是游擊將軍及家眷生活的場所,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游擊將軍及其家眷的生活場面。陳列從人物生活入手,內容嚴謹、科學、準確,高分子仿真人物栩栩如生,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陳列形式既樸實又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趣味性,使其成為參觀、游覽嘉峪關的一處亮點。嘉峪關關城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嘉峪關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
。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而后置關,有關而后建樓,有樓而后筑長城,長城筑而后可守也”。
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勢。它由:內城、甕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臺樓閣建筑和城壕、長城峰臺等組成。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甕城回護,面積各有500余平方米。
甕城門均向南開,西甕城西面,筑有羅城,羅城城墻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建筑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臺和文昌閣。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臺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臺66座。
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臺、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長城第一墩長城第一墩:即討賴河墩。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筑,它是明代萬里長城從西向東的第一座墩臺,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是嘉峪關長城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北距關城7.5公里,墩臺矗立于討賴河邊近80米高的懸崖之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矣”。明代,嘉峪關管轄著“腹里、沿邊、境外墩臺三十九座”。關內墩臺林立,縱橫交織,相互了望,互通情報。長城第一墩,是關南最主要的一座墩臺,擔負著傳遞關南及祁連山諸口軍事信息的任務。
設有塢、驛馬、驛駝、食宿、積薪等物,配備有一定數量的守兵。長城第一墩是嘉峪關軍事防務的重要據點,這里曾經伴隨著雄偉壯觀的嘉峪關演繹過許多神奇的故事,詩曰:長城第一墩“清流討賴臨危壁,大嶺祁連斷戰氛。鎧甲冰河聞拆斗,旌旗旭日舞鵬鯤”。長城第一墩景區自然景致壯觀,東臨酒泉,西連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連。討賴河水滔滔東去,朝陽里,宛若銀練飛舞在戈壁之上;夕陽下,又如飛龍游走于山澗之中。
極目南眺,山峰終年潔白,襯映著藍色天空,更覺清新如畫。“四時大雪,千古不消,凝華積素,爭奇獻秀,氤氳郁蔥,凌空萬仞,望之如堆瓊壘玉”。晨曦初起,彩霞橫抹天空,天高野闊,千嶺萬壑競披紅裝,婀娜多姿。雨后,祁連山中長云如練,纏繞山腰,或化作各種離奇物形,或變作鐵馬甲兵;或雨過天晴,彩虹橫掛山川。正所謂:“余收遠岫和云濕,風度疏林帶舞飄”。長城第一墩旅游景區面積約3.22平方公里。景區包括長城第一墩、綜合服務區、討賴河滑索、討賴客棧、天險吊橋、“醉臥沙場”雕塑群、“中華龍林”等內容。其中下沉式綜合服務區有貴賓接待室、游客服務中心、飲吧、觀景平臺、滑索、旅游紀念品商店等設施。嘉峪關景區以長城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為,以戈壁風光和西北民俗風情為基礎,是一處觀光、探險、休閑、娛樂、懷古游學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