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導游詞(精選3篇)
廣西南寧導游詞 篇1
南寧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簡稱“邕”,別稱“邕城”,歷史上的南寧屬百越領地,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20xx年),從郁林郡分出晉興郡,郡治設在晉興縣城即今南寧,這是南寧建制的開始,距今已有1680多年的歷史。
地理條件: 南寧位于中國廣西南部,地處低緯度(22.49°N,108.21°E),地形平坦,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四面山丘環繞,面向東南亞,毗鄰粵、港、澳,南臨北部灣,背靠大西南,西接印支半島。邕江穿城而過,是珠江水系的主要支流。
面 積 全市總面積2211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152平方公里。
氣 候 南寧屬于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長高溫多雨,冬短溫暖干燥,無霜期長。年太陽總輻射量為每平方厘米111.9千卡,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27小時,日照百分率39%。年平均氣溫21.6℃,極端最高氣溫40.4℃,極端最低氣溫-2.1℃。霜期短,年平均有霜日數僅4.3天。年降水量為1304.2毫米。風向隨季節發生變化。但由于地形的影響,全年盛行東風和東南風。年平均風速為1.8米/秒,極大風速34.4米/秒。風速的季節變化不明顯,以春季最大,夏季次之,秋季最小。
行政區劃 南寧現轄興寧區、良慶區、邕寧區、青秀區、江南區、西鄉塘區6個城區和武鳴縣、橫縣、賓陽縣、上林縣、馬山縣、隆安縣6縣。
人口民族 全市總人口為648.85萬人,其中城區人口為150.06萬人。聚居著壯、漢、苗、瑤等36個民族,各民族和睦相處,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傳統習俗。
土地和礦產 南寧地處嶺南有色金屬地帶,現已勘查發現有錳、鋅、鋁、金、銀、煤、石英砂、水晶、重晶石、白云石、花崗巖等41種,為全國已知礦種的三分之一。
首府南寧市是一座歷史悠久、風光旖旎、充滿詩情畫意的南國名城,可謂是“半城綠樹半城樓”,有花園城市的盛譽。她處處綠葉婆娑,滿目青翠,檳榔、棕櫚等亞熱帶風景樹,遍植街頭、公園、城里和城外。這些喬木的果實與菠蘿、香蕉、荔枝、龍眼等南國佳果,給南寧帶來了芳馨的四季。山、河、湖、溪、綠樹鮮花與林立的高樓、繁華的街景交相輝映,構成了富有南亞熱帶風光的園林風貌特色,被中外游人盛譽為中國的“綠都”。
山、水、人、情構織成了南寧多層次的旅游景觀,展現出撩人的亞熱帶風光和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強烈地吸引著眾多的中外游客,踏上南寧之旅。
轄6個市轄區、6個縣。市人民政府駐青秀區。
廣西南寧導游詞 篇2
南寧市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位于廣西南部,地處亞熱帶,北回歸線以南,介于東經107°45′-108°51′,北緯22°13′-23°32′之間,。土地面積22112平方公里,市區面積6479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90平方公里。處于中國華南、西南和東南亞經濟圈的結合部,是環北部灣沿岸重要經濟中心。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東鄰粵港澳瓊、西接印度半島,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地緣優勢,是華南沿海和西南腹地兩大經濟區的結合部以及東南亞經濟圈的連接點,是新崛起的大西南出海通道樞紐城市。具有“兩近兩沿”的特點。“兩近”:一是近海,市區距欽州港、防城港、北海港分別為104公里、173公里和204公里;二是近邊,距中越邊境的東興市、憑祥市分別為204公里和230公里。“兩沿”:一是沿線,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鐵路在南寧交匯,是西南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二是沿江,邕江是西江的支流,而西江又是珠江的干流,西江二期整治工程完工后,1000噸級內河船舶可以從南寧直達港澳。南寧市對廣西沿海城市發揮著中心城市的依托作用,對華南、西南經濟圈發揮著樞紐城市的連接作用,對東南亞各國發揮著中國前沿城市的開放作用。
南寧市名稱來源: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20xx年),從郁林郡分出晉興郡,郡治設在晉興縣城即今南寧,這是南寧建制的開始,距今已有1680多年的歷史。唐朝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定名為邕州,南寧簡稱 “邕”由此而來。元朝泰定元年(1320xx年),中央政府為取南疆安寧而定名,廣西境內由“邕”改為“南寧”,南寧由此而得名。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設南寧為自治區首府;至此,南寧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行政區劃】
南寧市行政區劃為7區5縣:青秀區、興寧區、江南區、良慶區、邕寧區、西鄉塘區、武鳴區,其中下轄高新經濟開發區、東盟經濟開發區、五象新區、橫縣、隆安縣、馬山縣、上林縣、賓陽縣共84個鎮、15個鄉、3個民族鄉、22個街道。
興寧區:總面積751平方千米。總人口29.7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17萬人;壯族人口18.14萬人。轄2個街道、3個鎮:民生街道、朝陽街道、三塘鎮、五塘鎮、昆侖鎮。共有38個社區、37個行政村,330個自然村(屯)。區政府駐廂竹大道。
青秀區:總面積872平方千米。總人口58.9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8.05萬人;壯族人口15.56萬人。轄5個街道、4個鎮:新竹街道、中山街道、建政街道、南湖街道、津頭街道、劉圩鎮、南陽鎮、伶俐鎮、長塘鎮。共有58個社區、46個行政村,276個自然村(屯)。區政府駐東葛路。
江南區:總面積1154平方千米。總人口44.0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19萬人;壯族人口21.83萬人。轄4個街道、4個鎮:福建園街道、江南街道、沙井街道、那洪街道、吳圩鎮、蘇圩鎮、延安鎮、江西鎮。共有28個社區、68個行政村,780個自然村(屯)。區政府駐壯錦大道19號。其中,那洪街道由南寧經濟開發區托管。
西鄉塘區:總面積1298平方千米。總人口77.9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6.21萬人;壯族人口28.89萬人。轄10個街道、3個鎮:衡陽街道、北湖街道、西鄉塘街道、安吉街道、華強街道、新陽街道、上堯街道、安寧街道、石埠街道、心圩街道、金陵鎮、雙定鎮、壇洛鎮。共有76個社區、69個行政村,372個自然村(坡、屯)。區政府駐衡陽西路11號。其中,心圩街道由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托管。
良慶區:總面積1379平方千米。總人口23.1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13萬人;壯族人口20.97萬人。轄1個街道、5個鎮:大沙田街道、良慶鎮、那馬鎮、那陳鎮、大塘鎮、南曉鎮。共有12個社區、57個行政村,436個自然村(屯)。區政府駐德政路。
邕寧區總面積1255平方千米。總人口33.1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8.50萬人;壯族人口30.66萬人。轄3個鎮、2個鄉:蒲廟鎮、那樓鎮、新江鎮、百濟鄉、中和鄉。共有9個社區、65個行政村,455個自然村(屯)。區政府駐蒲廟鎮紅星路18號。
武鳴區:總面積3378.36平方千米。總人口68.6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6.74萬人;壯族人口59.46萬人。轄13個鎮:城廂鎮、太平鎮、雙橋鎮、寧武鎮、鑼圩鎮、仙湖鎮、府城鎮、陸斡鎮、兩江鎮、羅波鎮、靈馬鎮、甘圩鎮、馬頭鎮。共有20個社區、198個行政村,1796個自然村(屯)。縣政府駐城廂鎮。
隆安縣:總面積2277平方千米。總人口39.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5.36萬人;壯族人口37.95萬人。轄6個鎮、4個鄉:城廂鎮、南圩鎮、雁江鎮、那桐鎮、喬建鎮、丁當鎮、古潭鄉、都結鄉、布泉鄉、屏山鄉。共有13個社區、118個行政村,1240個自然村(屯)。縣政府駐城廂鎮。
馬山縣:總面積2345平方千米。總人口53.3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9.17萬人;壯族人口40.02萬人。轄7個鎮、4個鄉(其中2個瑤族鄉):白山鎮、百龍灘鎮、林圩鎮、古零鎮、金釵鎮、周鹿鎮、永州鎮、喬利鄉、加方鄉、古寨瑤族鄉、里當瑤族鄉。共有6個社區、145個行政村,3001個自然村(屯)。縣政府駐白山鎮。
上林縣:總面積1869.64平方千米。總人口48.2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01萬人;少數民族約占總人口的85%。轄7個鎮、4個鄉(其中1個瑤族鄉):大豐鎮、明亮鎮、巷賢鎮、白圩鎮、三里鎮、喬賢鎮、西燕鎮、澄泰鄉、木山鄉、塘紅鄉、鎮圩瑤族鄉。共有16個社區、131個行政村,1355個自然村(屯)。縣政府駐大豐鎮。
賓陽縣:總面積2308平方千米。總人口103.2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8.28萬人;壯族人口20.12萬人。轄15個鎮、1個鄉:賓州鎮、黎塘鎮、甘棠鎮、思隴鎮、新橋鎮、新圩鎮、鄒圩鎮、大橋鎮、武陵鎮、中華鎮、古辣鎮、露圩鎮、王靈鎮、和吉鎮、洋橋鎮、陳平鄉。共有40個社區、193個行政村,1892個自然村(屯)。縣政府駐賓州鎮(20xx年10月13日蘆圩鎮更名為賓州鎮)。
橫縣:總面積3464平方千米。總人口11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4.22萬人;壯族人口44.07萬人。轄14個鎮、3個鄉:橫州鎮、百合鎮、那陽鎮、南鄉鎮、新福鎮、蓮塘鎮、平馬鎮、巒城鎮、六景鎮、石塘鎮、陶圩鎮、校椅鎮、云表鎮、馬嶺鎮、馬山鄉、平朗鄉、鎮龍鄉。共有26個社區、276個行政村,1404個自然村(屯)。縣政府駐橫州鎮。
【歷史沿革】
南寧古屬百越之地。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秦統一嶺南地區,設南海、桂林、象郡,南寧屬桂林郡轄地。
漢高祖元年至元鼎元年(前206~前116)為南越國地,元鼎六年(前111)屬郁林郡領方縣地。
三國時,屬吳國轄地,屬廣州郁林郡臨浦縣地,一直延續到西晉。
東晉大興元年(318),從郁林郡析出晉興郡,隸屬廣州,治所晉興縣,晉興縣成為南寧的第一個地名。
隋開皇十八年(598),改晉興縣為宣化縣,治所宣化城(今南寧市區)。
唐武德四年(621),以宣化縣地設南晉州,領宣化一縣;五年,宣化縣分出宣化、武緣(今武鳴縣)、朗寧、晉興、橫山5個縣,隸屬南晉州;
貞觀六年(632),南晉州改稱邕州,為邕州都督府,這是南寧成為桂西南地區行政中心的開始,也是南寧簡稱“邕”之始(“邕”字來自唐《元和郡縣志》“因州西南邕溪水為名”的記述);
天寶元年(742)改邕州為朗寧郡;
乾元元年(758)復為邕州,撤銷朗寧郡建制,由州領縣;
咸通三年(862),邕州屬嶺南西道,治所宣化縣,這是南寧相當于今省級政權治所開始。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邕州為邕州路,轄宣化縣、武緣縣,置邕州路總管府,兼左右兩江溪峒鎮撫,隸屬湖廣行中書省;
泰定元年(1324)九月,為慶南疆綏服,邕州路改稱南寧路(取南疆安寧之意),宣化縣隸屬南寧路,南寧得名始于此;
至正二十三年(1363),湖廣行中書省分置廣西行中書省,南寧路隸屬廣西行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廢南寧路,置南寧府,宣化縣隸屬南寧府,治所在今南寧城。
清朝承襲明朝建置,清朝初年,南寧府隸屬廣西,宣化縣隸屬南寧府,府、縣治均在今南寧市。
民國元年(1912)7月,廢宣化縣并南寧府,同年10月,廣西軍政府從桂林遷至南寧,南寧成為廣西省會。
民國2年6月,廢府留縣,南寧府改為南寧縣,同時置邕南道,領邕寧、武鳴、扶南(今屬扶綏縣)、那馬(今屬馬山縣)、上思、橫、賓陽、永淳(今屬橫縣)、上林、隆安10個縣,歸德(今屬柳江縣)、果化(今屬平果縣)、土忠(今屬扶綏縣)3個土州,都陽(今屬都安縣)、安定(今屬都安縣)、白山(今屬馬山縣)、古零(今屬馬山縣)、興隆(今屬東蘭縣)、舊城(今屬平果縣)、定羅(今屬馬山縣)、遷隆峒(今屬寧明縣)8個土司,治所均在今南寧市。
民國3年6月,為避云南省的南寧縣同名而改名邕寧縣。同年置南寧道,領邕寧、永淳、橫、賓陽、上林、武鳴、隆山(今屬馬山縣)、那馬、都安、果德(今屬平果縣)、隆安、扶南、綏淥(今屬扶綏縣)、上思14個縣和定羅土司。
民國20xx年廢道,由省直接領縣。
民國20xx年7月設南寧市政府,與邕寧縣合署辦公,同年11月,撤市建制。
民國20xx年置南寧民團區。
民國20xx年置南寧行政監督區。
民國20xx年置第九區,均領邕寧、賓陽、橫、永淳、扶南、綏淥、同正(今屬扶綏縣)、隆安、上思9個縣。
民國20xx年10月,廣西省會從南寧遷至桂林。
民國20xx年置南寧行政監督區(又叫第九區)。
民國31年4月,將第八區(武鳴)、第九區合并稱第四行政區,治所南寧,領邕寧、永淳、橫、賓陽、上林、武鳴、隆山、都安、那馬、平治(治今平果縣)、果德、隆安、同正、扶南、綏淥、上思16個縣;
民國38年10月,廣西省會再次從桂林遷至南寧。
1949年12月4日,南寧解放。
1950年1月,南寧建市。同年2月8日,廣西人民政府成立,確定南寧市為省會。
1952年12月,南寧亦為桂西壯族自治區(1956年改為桂西壯族自治州)駐地。
195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南寧市為首府。
1958年3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南寧宣告成立,南寧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1965年國務院決定改憧族為壯族。
1958年-20xx年,作為自治區首府的南寧市和南寧(專區)地區并存。
20xx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南寧地區設立地級崇左市,轄原南寧地區南部憑祥市和崇左、扶綏、大新、寧明、龍州等縣。原南寧地區北部橫縣、馬山、賓陽、隆安、上林劃歸南寧市。
20xx年2月16日,撤銷武鳴縣,設立南寧市武鳴區。
南寧市氣候概況
南寧位于廣西南部,北回歸線以南,座落在四面環山的小盆地內,屬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無雪,氣候溫暖,夏長冬短。 南寧的氣溫較高,年平均溫度在22℃左右,冬季中的1月溫度最低,平均溫度近13℃,平均最低溫度也有10℃左右,因而并不感到冷;夏季中的7、8月最熱,平均溫度在29℃左右,平均最高氣溫33℃左右,也不算太高。特點是高溫的時間比較長,從2月到10月均有極端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的記錄。南寧降水充沛,年均降雨量達1300毫米以上,平均相對濕度為79%,因而常使人感到炎熱潮濕。相對而言,一般是夏季潮濕,而冬季稍顯干燥,干濕季節分明。夏天比冬天長得多。春秋兩季氣候溫和,集中的降雨是在夏天。
優越的氣候條件,使得南寧一年四季綠樹成蔭,繁華似錦,物產更是豐富。如此,有:"草經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放"之說也是名符其實,從而獲得"青城"之美譽。
廣西南寧導游詞 篇3
廣西全稱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首府南寧是東盟十國和中國連合相助的集會所在,素有綠城之美稱。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故國南疆,位于東經104°26'—112°04',北緯20°54'—26°24'之間,北回歸線橫貫全區中部。是西南地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國西部資源型經濟與東南開放型經濟的團結部,在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來往中占有重要職位。
全自治區聚居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廣西地處故國的南疆,位于北緯20°54′~26°23′,東經104°29′~112°04′。南臨北部灣,與海南省隔海相望,東連廣東,東北接湖南,西北靠貴州,西臨云南,西南與越南鄰接,路上疆界限長1020公里。
廣西的河道水量富厚,含沙量少,夏漲冬落。廣西的地貌屬于丘陵性盆地,山多而平原少,整個陣勢呈附近高,中間低狀。廣西屬亞熱帶潮濕季民俗候地區,夏長冬短,熱量充沛,降水富厚,雨熱同季。年均勻氣溫在17~22℃,最熱月是7月,最冷月是1月。年均降雨量在1250~1750毫米,雨量最多是防城區,起碼是田陽縣。除了桂北的山區之外,大部門地域的冬季均勻氣溫均在10℃以上,有數霜雪。
廣西古屬百越大地,汗青久長。考古發明的百色昔人類遺址表白,早在70萬年前就已經有原始人類在今生息了。
廣西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域,是我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棲身著漢族、壯族、瑤族、苗族、侗族、京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彝族、水族、仡佬族12個民族。廣西的少數民族都保持著他們淳樸的民族習俗,在飲食、衣飾、棲身、節日、禮俗等方面都有光鮮的民族特色,并在恒久的經濟來往和文化來往中相互影響,相互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