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廢物流失泄露意外事故應急預案(精選6篇)
醫療廢物流失泄露意外事故應急預案 篇1
為了加強對我科醫療廢物的管理,防止醫療廢棄物意外泄露后造成的環境污染、人員傷亡以及疾病的發生和傳播,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維護正常的醫療廢物管理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結合我院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成立領導小組
組長:醫院有關負責人
成員:后勤服務中心、醫院感染管理科、護理部、醫政辦等部門領導(科主任、護士長),藥學部主任、放射科主任、檢驗科主任、病理科主任、醫療廢物收集管理員。
領導小組負責對事故處理的組織、指揮和協調工作;確定流失、泄露、擴散醫療廢物的類別、數量、發生時間、影響范圍及嚴重程度;盡可能減少對病人、醫務人員、其它現場人員及環境的影響。
二、成立應急工作小組
領導小組下設4個分組對發生醫療廢物泄露、擴散的現場進行處理
1、搶救組:由門診及住院部醫務人員組成,負責將現場受傷人員進行搶救及轉運。
2、現場處理組:由相關負責人對泄露現場進行消毒處理工作。
3、專家評估組:由醫院專家組成,負責對泄露現場和傷亡人員病情進行評估。
4、后勤保障組:由財務科及后勤人員組成,負責應急處理所需的個人防護用品、消毒器械的采購和日常維護工作。
三、應急處理工作要求及措施
當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時,應按照以下要求及時采取緊急處理措施。
1、確定流失、泄露、擴散的醫療廢物的類別、數量、發生時間、影響范圍及嚴重程度。
2、組織有關人員盡快按照應急預案,對發生醫療廢物泄露、擴散的現場進行處理;臨時放置警示牌,固體物品應立即收集到黃色醫療廢物包裝袋內。
3、當受到明顯污染時,先用吸濕材料去除可見污物,然后用1000-20__m幾L含氯消毒劑進行消毒,應當盡可能減少對患者、醫務人員、其它現場人員及環境的影響。
4、采取適當的安全處置措施,對泄漏及受污染的區域、物品進行消毒或者其他無害化處理,必要時封鎖污染區域,以防擴大污染。
5、對感染性廢物污染區域進行消毒時,消毒工作從污染最輕區域向污染最嚴重區域進行,對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過的工具也應當進行消毒。
6、工作人員應當做好衛生安全防護后進行工作。處理工作結束后,應對事件的起因進行調查,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預防類似事件發生。
四、措施安全、消毒規范、防護嚴密
1、采取適當的安全處置措施,對泄漏物及受污染的區域、物品進行消毒或其他無化處置,污染或可疑污染處永1000200m幾含氯消毒劑噴灑消毒,停留30分鐘后再做處理。必要時封鎖污染區域,以防擴大污染。
2、對感染性廢物污染區域進行消毒時,消毒工作從污染最輕區域向污染最嚴重區域進行,對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過的工具用200嗎g幾L含氯消毒劑噴灑消毒。
3、工作人員應當做好個人防護工作,戴口罩、帽子和手套,進行工作時應避免用污染的手套接觸其他物品,以避免污染環境。
五、應急報告機制
1、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露、擴散和意外事故后,應在48小時內向市衛生局和環保局報告。
2、發生因醫療廢物管理不當導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損害、需要對致病人員提供醫療救護和現場救援時,在24小時內向市衛生局和環保局報告。
3、調查處理工作結束后,及時將處理結果報告給衛生局和環保局。
六、其他應急處理措施
當發生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不能按時收運醫療廢物超過國家規定時限時。應做到以下幾點:
1、立即與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聯系,查明情況,并書面上報環保、衛生部門。
2、對暫存場所超期存放的醫療廢物要使用國家規定的容器存放,確保安全。
3、立即上報醫院相關部門,組織人員對超期存放的醫療廢物定期進行消毒,并建立消毒記錄。
4、杜絕醫療廢物露天存放,做好“三防”工作。
5、由醫院安排專人24小時值守,防止醫療廢物流失,并做好值班記錄。
6、執行日報告制度。
7、發生職業暴露事件后,嚴格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置。
七、調查起因、防患于未。
八、責任追究。
醫療廢物流失泄露意外事故應急預案 篇2
為進一步做好醫療廢物的管理,避免因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件導致人身傷害和社會危害,根據《醫療廢物處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本預案。在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露、擴散時,應當采取應急控制措施,做到早報告、早處理,減少或防止污染擴散。
一、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件時當事人員應立即報告分管院長,并通知醫院防保等有關人員到達現場協助對污染區進行保護性封鎖,嚴格控制無關人員出入污染區,避免造成污染擴散和周圍人員傷害。
二、接到報告后,立即組織相關人員對污染現場進行封鎖,做好防護,并迅速組織人員對溢出、散落的醫療廢物迅速進行收集、清理,對污染地點進行清潔和消毒處理,盡可能減少污染擴散,保護好周圍人群。
三、對溢出、散落的醫療垃圾迅速進行收集、清理和消毒處理,同時根據污染情況,采取安全有效的處理方法進行場地消毒。消毒工作應由污染較輕區域向污染較重的區域進行,待徹底清潔和消毒后,再對清掃工具進行消毒。
四、清理人員在進行清理工作時,必須穿戴防護服、手套、口罩等防護用品。清理工作結束后,用品和用具必須進行消毒處理。
五、如果在處理過程中,清理人員的身體不慎受到傷害,應及時按照職業防護應急處理流程進行緊急處理。
六、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時,應按國務院頒布的《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衛生部頒布的《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在48小時內上報衛生局及環保局等有關上級主管部門。
七、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露、擴散和意外事故導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損害,需要對致病人員提供醫療救護和現場救援的重大事故時,應當在24小時內向衛生局、環保局報告,并根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規定,采取相應緊急處理措施。發生醫療廢物導致傳染病傳播或者有證據證明傳染病傳播的事故有可能發生時,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有關規定報告,并采取相應措施。
八、因醫療廢物管理不當導致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環境污染事故時,由感染管理科協同相關部門及時對事件進行調查分析,確定事故性質,明確責任人應承擔的責任,并按相關制度追究其事故責任,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預防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并寫出總結報告。
醫療廢物流失泄露意外事故應急預案 篇3
為認真貫徹落實《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加強我院醫療廢物和醫院污水的安全管理,防止醫療廢物的流失、泄漏、擴散和醫院污水處理意外事故的發生所導致的環境污染和疾病傳播,有效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保障人體健康,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特制定本預案。
一、組織領導
1、成立醫院醫療廢物管理應急辦公室(設在總務科)。其職責主要是負責組織醫院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醫院污水處理意外事故等發生時的緊急處理工作。
2、組織成員
組 長:陳平春
成 員:馬玉霞 陳國慶 袁道劍 譚家琴
何義禮 陳 瑛 左自瓊 王武風
二、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的緊急報告處理程序
1、在收集轉運醫療廢物當中發生醫療廢物泄漏、溢出、散落時,轉運人員立即向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報告,必要時向醫院總值班報告。感染管理人員要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2、確定流失、泄漏、擴散的醫療廢物的類別、數量、發生的時間、影響的范圍及程度,并立即向醫院醫療廢物管理應急預案領導小組報告。
3、盡快組織有關人員對發生醫療廢物泄漏擴散的現場進行處理。
4、發生醫療廢物導致傳染病傳播或者有證據證明傳染病傳播的事故有可能發生時,應當按照《傳染病防治法》及有關規定報告,并采取相應措施。
5、當發生因醫療廢物管理不當導致人員傷亡或健康損害,需要對致病人員提供醫療救護和現場救援的重大事故時應當在 2 小時內向縣疾控中心、縣衛生局報告,并采取相應緊急處理措施。
6、對被醫療廢物污染的區域進行處理時,要盡量減少對病人、醫務人員及現場其他人員和環境的影響。
7、轉運人員對泄漏、溢出、散落的醫療廢物迅速進行收集、清理和消毒處理。對于液體溢出物采用木屑等吸附材料吸收處理。并對受污染的區域、物品進行無害化處理,必要時封鎖污染區,以防擴大污染。
8、清理人員在進行清理時必須穿防護服、戴手套和口罩、穿靴子等防護用品,清理工作結束后,用具和防護用品均須進行消毒處理。
9、如果在操作中清理人員的身體(皮膚)不慎受到傷害,應及時采取處理措施,更換防護用品,受污染的皮膚部位用流動水沖洗,必要時接受醫護技術的救治。
10、清潔人員必須對污染的現場地面用1000-20__mg/L的含氯消毒劑進行噴灑、擦地消毒和清潔處理,消毒工作從污染最輕區域向污染最嚴重區域進行,清理工作結束后,所使用的'清理工具也應當進行消毒。
11、事故處理完畢之后,必須將調查處理結果向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寫出書面報告。報告的內容包括:
(1)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及其簡要經過;
(2)泄漏、散落醫療廢物的類別及數量、受污染的原因及醫療廢物產生的科室;
(3)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已造成的危害和潛在影響;
(4)已采取的應急處理措施和處理結果。
三、醫院污水處理意外事故發生的緊急報告處理程序
1、醫院全體工作人員均有義務監督醫院污水的管理,當發現醫院污水流失、泄漏、擴散時,應立即上報總務科或分管院長,下班時間報總值班。
2、污水處理中心發生污水管理不當,導致人員傷亡或健康損害,需要對患病人員提供醫療救護和現場救援的重大事故時,應當在24小時內向疾控中心、縣衛生局、縣環保局報告,并根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規定,采取相應緊急處理措施,并逐級上報。
3、發生醫療污水導致傳染病傳播或者有證據證明傳染病傳播的事故有可能發生時,應當按照《傳染病防治法》及有關規定報告并采取相應措施。
4、當發生醫療污水處理意外事故時,應按以下要求及時采取緊急處理措施。
(1)確定污水意外事故發生的時間、影響范圍及嚴重程度。
(2)組織有關人員對發生污水泄漏、擴散的現場進行處理。
(3)對被污水污染的區域進行處理時,應當盡可能減少對病人、醫務人員、其他現場人員及環境的影響。
(4)采取適當的安全處置措施,對泄漏及受污染的區域、物品進行消毒或者其他無害化處理,必要時封鎖污染區域,以防擴大污染。
(5)對污水污染區域進行消毒時,消毒工作從污染最輕區域向污染最嚴重區域進行,清理結束后,對使用過的工具也應當進消毒。
(6)工作人員應做好衛生安全防護后再進行工作,處理工作結束后,應對事件的起因進行調查,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預防類似事件發生。
5、事故處理完畢之后,必須將調查處理結果向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寫出書面報告。報告的內容包括:
(1)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及其簡要經過
;(2)泄漏的數量、受污染的原因;
(3)已造成的危害和潛在影響;
(4)已采取的應急處理措施和處理結果。
醫療廢物流失泄露意外事故應急預案 篇4
為科學、規范、有序、有效地加強醫療廢物管理,嚴格執行國務院頒布的《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等法規,做好應對可能出現的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盡最大努力減少損失和危害,特制定本方案。
一、組織領導
一旦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根據事件的性質及嚴重程度決定啟動應急處理預案,醫療廢物處置應急小組負責對事件應急處理的統一領導和指揮。
二、醫療廢物處置應急小組
組長:門診部主任
副組長: 門診部副主任
組員:感染管理科、門診辦公室、護理組、VIP客服部、后勤行政組等部門負責人。
三、報告制度
1、無論任何人、任何部門發生或發現醫療廢物流失、泄露、擴散和意外事故時,必須立即向門診部感染管理科報告,感染管理科接到通知后,立即報告應急小組組長(或副組長)啟動本預案。
2、感染管理科應在48小時內向區衛生局、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保局等部門報告。調查處理結束后,必須將調查處理的結果向醫療
賽萊拉醫學美容門診部
廢物處置應急小組、衛生局等部門進行書面報告。報告的內容包括:
(1)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及其簡要經過;
(2)泄露、散落醫療廢物的類別及數量、受污染的原因及醫療廢物產生的科室;
(3)醫療廢物流失、泄露、擴散已造成的危害和潛在影響;
(4)已采取的應急處理措施和處理結果。
四、應急處理程序
1、無論任何人、任何部門發生或發現醫療廢物流失、泄露、擴散和意外事故時,必須立即向醫院感染管理科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人員要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確定流失、泄露、擴散的醫療廢物的類別、數量、發生的時間、影響范圍及嚴重程度。
2、感染管理科根據情況向院醫療廢物處置應急小組組長報告。組織有關人員盡快對發生醫療廢物泄露、擴散的現場進行處理。
3、對被醫療廢物污染的區域進行處理時,要盡量減少對病人、醫務人員及現場其他人員和環境的影響。
4、采取適當的安全處置措施,對泄露物及受污染的'區域、物品進行消毒或其他無害化處置,必要時封鎖污染區,以防擴大污染。
5、對感染性廢物污染區域消毒時,消毒工作從污染最輕區域向污染最嚴重區域進行,對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的工具也應當進行消毒。
6、工作人員在進行清理時必須穿防護服、戴手套和口罩、穿靴子等防護用品,清理工作結束后,用具和防護用品均須進行消毒處理。
7、清理人員對泄露、溢出、散落的醫療廢物迅速進行收集、門診部消毒處理。對于液體溢出物采用木屑等吸附材料吸收處理。對污染的現場地面用1000-20xxmg/L的含氯消毒劑進行噴灑、擦地消毒和清潔處理,
8、工作人員在工作中萬一被醫療廢物污染或刺傷時,應立即向醫院感染管理科報告,根據不同的處理方法進行相應的處理措施,必要時接受醫護技術救治,進行體格檢查,防治傳染疾病。
9、醫院感染管理科應在48小時內向區衛生局、疾病防控中心、環保局等部門報告。事故處理完畢之后,要寫出書面報告。
五、應急響應
醫療廢物處置應急小組人員為全天候準備,建立有效的通訊網絡,聽從組長(或副組長)調遣,隨時準備應對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
六、本預案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附 件:
應急小組名單
組 長:
副組長:
醫療廢物流失泄露意外事故應急預案 篇5
為加強對醫療廢物的管理,防止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后造成環境污染、人員傷亡,以及疾病的傳播,根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制定本方案。
一、組織管理。
成立醫療廢物意外泄露事故應急領導小組,具體名單如下: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小組職責:
院長作為醫療廢物管理第一責任人,分管副院長作為醫療廢物管理具體負責人,負責對事故處理的組織、指揮和協調工作。后勤管理部、醫院感染管理科、保衛科負責組織對泄露現場進行消毒、封鎖現場,疏散受威脅區內的人員等處理工作;醫務部、護理部負責對現場傷亡人員進行醫療救援和醫護人員調配;各部門密切配合,各自履行相應的職責,確保醫療廢物的安全管理。
二、報告程序
1、各科室或個人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露、擴散和意外事故時,應及時上報后勤管理部,非上班班時間報醫院總值班;后勤管理部接到通知后,根據事故現場情況及時通知醫院感染管理科、保衛科等相關科室及部門。
2、后勤管理部接到報告后,應當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的規定采取相應緊急處理措施,必要時啟動應急領導小組,并在48小時內向桂林市衛生局、環境保護局報告。
3、發生因醫療廢物管理不當導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損害,需要對致病人員提供醫療救護和現場救援的重大事故時,后勤管理部應當在12小時內向市衛生局、環境保護局報告,并采取相應緊急處理措施。
4、發生因醫療廢物管理不當導致3人以上死亡或者10人以上健康損害,需要對致病人員提供醫療救護和現場救援的重大事故時,后勤管理部應當在2小時內向市衛生局、環境保護局報告,并采取相應緊急處理措施。
5、發生醫療廢物管理不當導致傳染病傳播事故,或者有證據證明傳染病傳播的事故有可能發生時,應當由預防保健科按照《傳染病防治法》及有關規定報告,并采取相應措施。
三、現場處置
1、醫院發生突發醫療廢物事件情況后,由后勤管理部迅速組織相關人員確定發生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的醫療廢物的類別、數量、發生時間、影響范圍及嚴重程度。
2、立即啟動應急方案,對發生醫療廢物泄漏、擴散的現場進行處理,對泄漏及受污染的區域、物品進行消毒或者無害化處置,必要時封鎖污染區域,以防擴大污染。
3、對感染性廢物污染區域進行消毒時,消毒工作從污染最輕區域向污染最嚴重區域進行,對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過的工具也應當進行消毒。
4、工作人員應當做好衛生安全防護后方可進行工作;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到面部時,應戴有防滲透性的口罩、防護眼鏡;可能污染身體時,應穿隔離衣。
5、對醫療廢物污染的區域進行處置時,應盡可能地減少對病人、醫務人員、其他現場人員及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四、后續處理
1、現場事故妥善處置后,后勤管理部及醫院感染管理科要及時進行現場評估,對封鎖區域確認已安全、無害后,方可開放。
2、處置工作結束后,后勤管理部、醫院感染管理科負責對事件起因、防范措施、處理意見等進行調查、評估,寫出調查報告并向院領導報告或全院通報,以防今后類似事件發生。
醫療廢物流失泄露意外事故應急預案 篇6
一、為保證醫療廢物的安全有效管理,避免因醫療廢物流失、泄露、擴散造成環境污染危害公眾健康,制定本預案。
二、負責醫療廢物收集運送的工人應按照醫院有關醫療廢物管理規定分類收集醫療廢物,并使用專用的運送車輛密閉運送醫療廢物。
三、如運送過程中發生醫療廢物大量溢出、散落如運送車傾翻、工人受傷等嚴重事件時,當事人或事故生科室應立即報告總務科和院感辦,同時請醫院保衛人員在受污染地區設立隔離區,禁止其他車輛和行人穿過,避免污染物擴散和對行人造成傷害。
四、后勤股和院感科接到報告后,應到現場協助處理,確定流失、泄漏、擴散的醫療廢物的類別、數量、發生時間、影響范圍及嚴重程度,并調查事故原因,形成書面報告,遞交給醫院負責醫療廢物工作的主管領導。
五、院感科到現場后指導對溢出、散落的醫療廢物迅速進行收集、清理和消毒處理。對感染性廢物污染區域進行消毒時,消毒工作從污染最輕區域向污染最嚴重區域進行,對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過的`工具也應當進行消毒。
六、清理人員在進行清理工作時須穿戴防護服、手套、口罩、靴子等防護用品,清理工作結束后,用具和防護用品均須進行消毒處理。
七、如果在操作中,清理人員的身體(皮膚)不慎受到污染,應就
近清潔,用水沖洗受污染部位,如不慎受傷,應及時到最近的診療室處理。
八、醫療廢物暫存點發生醫療廢物丟失時,應逐級向后勤股、院感科、醫院主管領導報告,并盡可能追回丟失的醫療廢物;如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時,按上述第三條做好相應處理,并在48小時內縣衛生局和縣環保局報告。
九、因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導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損害,需要對致病人員提供醫療救護和現場救援的重大事故時,應當在12小時內向縣衛生局和縣環保局報告,同時采取相應的醫療救助并按第三條要求進行現場清理、清潔和消毒等緊急處理措施。
十、因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導致3人以上死亡或者10人以上健康損害,需要對致病人員提供醫療救護和現場救援的重大事故時,應當在2小時內向縣衛生局和縣環保局報告,同時采取相應的醫療救助并參照上述第三點進行現場清理、清潔和消毒等緊急處理措施。
十一、因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導致傳染病傳播事故,或者有證據證明傳染病傳播的事故有可能發生時,應當按照《傳染病防治法》及有關規定報告,并采取相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