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說課稿(精選3篇)
《甲午中日戰爭》說課稿 篇1
以下是關于八年級的歷史課《甲午中日戰爭》說課稿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中學綜合組趙老師的這節課,算的上是踐行“生命課堂”理念的示范課,“好”從“簡約”二字體現出來:
1、教學設計——簡約
僅僅16頁的PPT,包含了課前引入、走進歷史、走出歷史、鞏固提高四個環節。去除了不必要的圖片、文字、音視頻等資料的修飾,使課堂條理更加清晰,易于學生整體感知的形成。
2、教學風格——簡約
整個課堂讓我們感覺聽課輕松,老師上課也很輕松。聽課輕松,與老師的天然的親和力、精煉的語言表達能力、一陣見血的問題設計、易放易收的課堂掌控能力等等,是分不開的。老師上課輕松,與她充分的課前準備,深入的教學研究分不開,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相信趙老師的精彩呈現,是她辛勤汗水與智慧的結晶。她稱得上是三尺講臺上的“資深舞者”。
3、新授課程——簡約
第一環節:自學成才——學生自主預習新課內容,對學生提出了問題由其它同學幫助解答;
第二環節:知識通關——同桌相互提問,鞏固本節課的核心知識,為下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第三環節:走進歷史——黑板板書本節課要解決的三大問題,即甲午中日戰勝爆發的原因、經過、影響。學生小組群學交流之后,老師問題層層引導,共同達成學習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沒有過多的語言,更多的是學生在老師問題的引導下,對問題分析的精彩的呈現。
4、教學風格——簡約
看得出她對課堂的追求,不在“全面”二字,而是一個“精”字,因此在時間有限的課堂上能清晰抓住重難點,讓學生去深入探究,讓學生思維充分活躍起來,抽象思維、空間思維、邏輯思維,辨證思維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鍛煉。在這節課堂上,學生通過《南京條魚》和《馬關條約》內容的對比,推論出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將整個課堂推向了高潮,精彩紛呈,聽課的老師們也都贊嘆不已,一方面對學生知識儲備、分析能力的贊嘆,另一方面贊嘆一位好老師對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發揮著多么大的作用,趙老師做到了!
上述四個方面的評價都用到了“簡約”這個詞,簡約除了能讓學生容易形成整體感知,還可以消除學生由于大量信息涉入而擔心應接不暇或者無法吸收的焦慮情緒,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學生的學習效率才會更高。同時學生對自己經過深入探究深入加工過的知識,印象會更加深刻,容易形成長久的記憶,減輕課后充電的負擔。這個“簡約”我想也與學校的生命課堂理念相融合,追求樸素的教育,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小組合作交流打開了學生的思維,課堂環境安全有序,學生個個想爭做小老師,學生的學習力能得到很好的鍛煉和提升。
《甲午中日戰爭》說課稿 篇2
一、學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課改的年段,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個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課堂上,應當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給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導,從而激發學生敢想、敢說、愛說的欲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剛進入初二的學生對自主學習還不大習慣,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另外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他們對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課要提供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并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兩次鴉片戰爭,但損失之慘重超過了鴉片戰爭以來歷次外禍之總和;下啟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在這以后中國更為全方位地被迫開放,并且相繼受到大規模的軍事侵略,是民族危機最嚴重的時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積貧積弱現象徹底暴露,亡國之禍迫在眉睫。也正是這場戰爭,促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危機也是轉機。因此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讓初中生深入認識甲午戰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并從中吸取教訓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難點
重點:
黃海海戰中鄧世昌的主要事跡及《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難點:
為什么說《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加深。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永和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
1、基礎知識: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經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養:
(1) 引導學生分析甲午戰爭清軍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 培養學生運用資料分析歷史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 通過深入探討甲午戰爭的影響,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3、情感體驗:
(1) 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2) 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學方法:
1、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激發學生的目的出發,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肯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歷史學習中應提供主動建構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在課堂上要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和討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地圖、聲音、影像、動畫、文字資料,同時,讓學生參與多媒體操作,豐富教學資源,在有限的時間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啟發思維的目的。力圖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構思:
1、本課教材共分為黃海海戰、《馬關條約》、和瓜分中國的狂潮三個子目。為使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的前因后果有一個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做了變動,教學線索安排如下:
戰爭起因經過結果影響啟示
2、根據以上線索,重新組織教材并適當加工,利用真實、形象、有說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證,使學生的理性認識得到升華和提高。
3、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多角度探討問題。
六、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對聯進入新課。上聯是:“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下聯是:“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問題:“玉帛相將”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后,教師設問:為什么甲午戰爭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殘敗,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戰爭起因。提問:對日本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你有什么認識?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戰爭的性質。接著用簡短的語言講清中日兩國政府對戰爭的態度,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3、戰爭的經過。戰爭經過包括:平壤戰役、黃海海戰、旅順大屠殺、威海衛戰役。利用多媒體演示,把靜態的教學內容轉化成動態形式,在有限的時間里展示每個戰役的特點。再現戰爭場面,讓學生明確概念,掌握要點,啟動思維,深化知識。講完經過后,提出問題:清軍為什么戰敗?讓學生去思考探討,得出教全面的結論,然后展示一副對聯:“普天同慶,萬壽無疆;三軍戰敗,割地求和”。
4、戰爭結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內容可濃縮為八個字:割地、賠款、開埠、設廠。這是本課的重點。可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每組由一名代表闡述條約內容給中國造成的危害。
5、戰爭影響。教師引導:甲午戰爭的慘敗,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以外,這場戰爭對中國、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還會造成什么影響?這樣,學生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思考,開拓思路,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這一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6、教訓與啟示。從戰爭的失敗中得到什么教訓?對今天有什么借鑒意義?這兩個問題有助于幫助學生從理論上升華認識,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認識。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是本教學設計的初衷。
《甲午中日戰爭》說課稿 篇3
一、學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課改的年段,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個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課堂上,應當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給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導,從而激發學生敢想、敢說、愛說的欲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剛進入初二的學生對自主學習還不大習慣,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另外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他們對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課要提供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并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兩次鴉片戰爭,但損失之慘重超過了鴉片戰爭以來歷次外禍之總和;下啟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在這以后中國更為全方位地被迫開放,并且相繼受到大規模的軍事侵略,是民族危機最嚴重的時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積貧積弱現象徹底暴露,亡國之禍迫在眉睫。也正是這場戰爭,促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危機也是轉機。因此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讓初中生深入認識甲午戰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并從中吸取教訓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難點
重點:
黃海海戰中鄧世昌的主要事跡及《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難點:
為什么說《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加深。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永和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
1、基礎知識: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經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養:
(1) 引導學生分析甲午戰爭清軍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 培養學生運用資料分析歷史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 通過深入探討甲午戰爭的影響,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3、情感體驗:
(1) 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2) 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學方法:
1、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激發學生的目的出發,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肯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歷史學習中應提供主動建構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在課堂上要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和討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地圖、聲音、影像、動畫、文字資料,同時,讓學生參與多媒體操作,豐富教學資源,在有限的時間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啟發思維的目的。力圖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構思:
1、本課教材共分為黃海海戰、《馬關條約》、和瓜分中國的狂潮三個子目。為使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的前因后果有一個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做了變動,教學線索安排如下:
戰爭起因 經過 結果 影響 啟示
2、根據以上線索,重新組織教材并適當加工,利用真實、形象、有說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證,使學生的理性認識得到升華和提高。
3、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多角度探討問題。
六、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對聯進入新課。上聯是:“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下聯是:“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問題:“玉帛相將”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后,教師設問:為什么甲午戰爭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殘敗,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戰爭起因。提問:對日本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你有什么認識?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戰爭的性質。接著用簡短的語言講清中日兩國政府對戰爭的態度,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3、戰爭的經過。戰爭經過包括:平壤戰役、黃海海戰、旅順大屠殺、威海衛戰役。利用多媒體演示,把靜態的教學內容轉化成動態形式,在有限的時間里展示每個戰役的特點。再現戰爭場面,讓學生明確概念,掌握要點,啟動思維,深化知識。講完經過后,提出問題:清軍為什么戰敗?讓學生去思考探討,得出教全面的結論,然后展示一副對聯:“普天同慶,萬壽無疆;三軍戰敗,割地求和”。
4、戰爭結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內容可濃縮為八個字:割地、賠款、開埠、設廠。這是本課的重點。可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每組由一名代表闡述條約內容給中國造成的危害。
5、戰爭影響。教師引導:甲午戰爭的慘敗,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以外,這場戰爭對中國、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還會造成什么影響?這樣,學生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思考,開拓思路,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這一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教訓與啟示。從戰爭的失敗中得到什么教訓?對今天有什么借鑒意義?這兩個問題有助于幫助學生從理論上升華認識,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認識。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是本教學設計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