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姓的來源,姓江的名人
江
一、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顓頊裔孫伯益之后。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撿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以后就懷孕了,生下兒子大業。大業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時就賜他嬴姓,這樣,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傳至十幾代,經夏、商,至西周時,伯益的后裔受封于江,春秋時被楚國所滅,子孫就以國名為氏而姓江。
2、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餓支庶子孫受封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一說在今廣東省翁源縣東),后以邑名"翁"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個兒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姓。其中次子處恭,分姓江,其子孫也姓江。
3. 江姓還有一支是姓蕭的改姓的.唐代蕭氏因敗于黃巢,怒而指江為姓.后裔主要聚于江西婺源江村.
二、遷徙分布
江氏發源于河南正陽,早期主要是在河南發展繁衍。亡國后的江氏子孫,先自正陽向北逃到淮陽(今屬河南),又自淮陽繼續北遷至陳留圉縣(今河南杞縣于鎮),后又遷至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另外,還有一部分江國子孫逃到齊(今山東臨淄一帶)。 唐初,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郡,隨行軍校又91人60多姓在福建落籍,其中就又河南江姓,這是江姓最早入閩者。宋代由于金兵攻占汴京,中原人數次大規模南流,江氏有一支自汴京遷至仁和(今浙江杭州市).廣東福建中國臺灣的江姓(翁江除外),大部分源自浙江常山開化交界處的汾口.吳越國的副相江景房,在吳越滅亡時因拒絕迎宋而燒毀典籍圖冊被貶,隱居于浙江常山的汾口.其后代功名極盛于兩宋,其孫江塙為官而遷至江西都昌,其后南宋宰相江萬里抗元殉國,江萬里之弟及子孫由江西遷福建寧化石壁村。其后又有徙永定高頭鄉及平和葛布大溪村。廣東福建的江姓皆奉江萬里兄弟為祖.明清之際,有江氏族人跟隨鄭成功入臺,在中國臺灣定居,后有的又移居海外。清初,又江文、江榜二兄弟自湖北麻城返回今河南正陽縣淮河灣定居,后稱其居地為江家埠(現名江灣)。
三、【郡望】
濟陽郡:西漢治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蘭考縣東北。晉惠帝時,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相當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東晉后此郡廢。此下距今河南省境德正陽縣不遠。此支江姓,其開基始祖為東漢江德。
淮陽郡: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陽國,為同姓九國之一,都于陳(今河南淮陽),惠帝后時為郡,時為國。成帝時相當今河南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等縣地。東漢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為陳國。隋及唐又曾改陳州為淮陽郡
六 桂:即為"六姓"聯芳德譽稱,分布在古時德泉州。泉州,隋開皇九年改豐州始置郡,治所在閩縣(今福州市),相當今福建全省。后改為閩州。
四、【堂號】
"忠廉堂":宋時上高尉江灝,因勤王功升建浦丞。因統義兵捕盜有功,歷任柳州、象州兩州知府,為官又忠又廉。 另外還有"濟陽"、"淮陽"、"六桂"等堂號。
五、歷史名人
江 淹:梁時文學家,曾歷仕宋、齊、梁三代。以文章稱于世,世稱江郎。晚年詩文無佳句,時人謂之才盡,遂有"江郎才盡"之典故。
江 永:清代著名經學家、音韻學家,他長于比勘,深究"三禮",通中西歷算。所著《古韻標準》一書,對研究中國古韻有重要創見。其學以考據見長,開皖派經學研究的風氣。
江 藩:清朝經學家。以著《國朝漢學師承記》稱著。博覽群驚,精于訓詁,旁及諸子佛老,著述頗豐。
江 斅:南朝宋齊間士族名流。
江 聲:清朝學者。在經學、文字學等方面均有建樹,且精于訓詁,著有《尚書集注音疏》。
江 參:南宋畫家。擅長山水畫,筆墨細潤。存世作品有《千里江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