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姓的來源,姓闞的名人
闞
一、姓氏來源 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大夫名止,受封于闞地(在今山東墳上縣境),人們就稱他為闞止,他的后代就以封地為姓,世代相傳姓闞。其中一支沿京杭運河南遷至眙盱,揚州,江浙,閩臺。又有一小支,從眙盱沿淮河上溯向西,散居于淮河兩岸。一支于明朝末年,隨軍駐扎北京南口鎮,因屢立戰功,朝廷降旨家族墳地可種45棵萬年松,現后人多居于昌平區南口鎮北虎峪村,約有200人,一支于民國左右北上,來到北京,現散居于北京通州區,又以通州區胡各莊鄉黎辛莊居多,約有150人左右,之后有部分外分。而闞止的后代,大部分現都居住在山東境內,其中:新太的汶南、放城、土門,萊蕪的寨子、丈八丘、錄家以及泰安、荷澤、博山、高密、臨沂、沂源、沂水、平陰居多。新中國成立前后有部分人外遷之東北及山西一帶。
二、郡望堂號 漢置天水郡,現在甘肅省通渭縣。 《姓氏考略》記載:音瞰。齊邑,魯昭公在乾侯取闞是也。齊大夫食采者氏焉。望出天水、會稽。
三、歷代名人
闞澤——字德潤。三國時吳國山陰人。少時家貧,幫人抄書為業,每抄完一篇,朗讀一遍,追師論講,究覽群籍。后來不但成為學者,而且精通歷法數學,并舉孝廉。進拜太子太傅。每次朝廷大議,經典所疑,都請教于他。以儒學勤勞,封為都鄉侯。
闞馬因——字玄陰。后魏時敦煌人。博通經傳,聰敏過人,三史群言,經目則誦。時人謂之宿讀。注王朗《易傳》,撰《十三州志》,行于世。官秘書考課郎中,給文吏30人,典校經籍,刊定諸子3000余卷。為中國文化史的整理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