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解讀
李白與諸從弟聚會賦詩,本文即為之而作的序文。文章抒發了自己對人生的體悟及排遣方式。從弟即堂弟。但唐代風氣喜聯宗,凡同姓即結為兄弟叔侄等,所謂從弟也未必真有血緣關系。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縣)。性情豪放,喜愛縱橫家的作風,愛好任俠之事,輕視財貨。早年在蜀中度過。二十五歲開始漫游全國,走過湖北、江西、河南、山東等地。其詩豪邁瑰麗,有突破現實的幻想,也有對當時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對黑暗政治的抨擊。他的散文具有清新明朗、奔放流暢的特點。著有《李太白全集》。
背景縱覽
《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收錄在《李太白全集》中,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一年(734)前后,地點在今安陸兆山桃花巖。內容記敘李白與他的堂弟們相聚在桃花園中,飲酒賦詩、暢序天倫的情景。全文以駢句為主,筆觸流暢自然,風格清新灑脫,是傳誦千古的名作。
字詞梳理
1.字音
筵(yán) 觴 (shāng)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詞義
逆旅:旅舍。 大塊:指大自然。
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
《春夜喜雨》案例(精選13篇)
《春夜喜雨》案例 篇1
春夜喜雨(樣稿)
作者(略)
一、教學目標 :1.養成自主、合作的學習品質和習慣。2.培養學生對詩歌意境領悟、形象探究、形式甄別、語言賞析的能力。3.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
二、教法和學法分析(略)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拉開心理距離,引發探索動力
情境創設:“經歷過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溫暖”,而當春天到來、萬物復蘇之際,自然萬物等待渴望的是什么?當然是春雨。出示研讀材料一:彩色“春雨圖”———畫面投影展示:青山、小河、黃柳、綠草、野徑、行人、斜風、細雨和飛燕。學生仔細觀察,討論研究,抓特征對景物作口頭描述,談感想說體會,教師作適當點評,導入 新課。
(二)整體感知,樹立探究目標
在“學生自讀—教師范讀—學生仿讀—概括詩意”的基礎上,由學生談談對這首詩的看法和感受,教師引導學生:你是否喜歡它,喜歡它哪些方面等。學生領悟到以下內容:這首詩語言錘煉精工;擬人、對比手法表現力強;創造的意境美;借景抒情,情景相生。然后學生歸納并樹立起探索研究的重點:①品味詩歌優美的語言和意境。②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對照比較,探尋律詩形式特征
研讀材料二:
望湖樓醉書 蘇 軾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引導學生拿這首詩與《春夜喜雨》作比較閱讀,主要研究在形式特征方面的異同。在學生自讀領悟的基礎上,交流研究結果,從而歸納出律詩的特征:八句,有五言、七言律詩,偶句押韻,頷聯、頸聯對仗工整等。關于律詩與絕句的關系、律詩平仄、對仗等知識,教師可作引導、點撥和補充。
春夜洛城聞笛閱讀答案(精選2篇)
春夜洛城聞笛閱讀答案 篇1
《春夜洛城聞笛》出自于唐代詩人李白寫的一首詩,詩中抒發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以下是小編給你推薦的春夜洛城聞笛閱讀題及參考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春夜洛城聞笛》閱讀原文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春夜洛城聞笛》閱讀題目9.“飛”和“暗”用得好,說說它在文中的表達效果是什么?
10第二句和第四的藝術手法分別是什么?它們的表達效果又是什么?
11.前人評價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12.此詩寫得感人,說說它的感人之處。
《春夜洛城聞笛》閱讀答案9.“飛”和“暗”用得好,說說它在文中的表達效果是什么?
答:①“飛”字寫出出乎聽眾的意料,使無形的聲音形象化。②“暗”,寫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經意地吹。
10第二句和第四的藝術手法分別是什么?它們的表達效果又是什么?
答:①第二句的藝術手法是夸張。它的表達效果是:極力渲染夜的靜謐、笛聲的悠揚動聽。②第四句的藝術手法是反問。它的表達效果是:加強思鄉的感情,有一唱三嘆的美學效果。
11.前人評價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答:①它的寓意是惜別懷遠的象征。②我同意關鍵之說。只有理解折柳的象征意義才能理解此詩的主題。“柳”在風力的吹動下有循環往復、依戀不舍的姿態,這姿態就象依戀不舍的離人分別時的情態,所以在古典詩歌中,柳,作為寫作對象,常用來作為惜別懷遠的象征。如《詩經》里有“惜我往矣,揚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紛紛”。柳永《雨鈐霖》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因而,“折柳”曲有惜別懷遠的寓意。
《春夜喜雨》的優秀教案(精選14篇)
《春夜喜雨》的優秀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2.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養成自主、合作的學習品質和習慣。
4.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和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多年詩歌的歷史了。從古至今涌現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許多問答的詩人。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來的文化瑰寶。
二、學生初讀古詩,質疑
1.出示古詩,指名讀,齊讀,教師相機指導學習“薇、矣、霏”三個生字。
2.學生自由讀古詩,在書上標出不懂的地方。
3.學生質疑。
三、引導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自學
1.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問題,說明大家讀書認真,善于思考。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呢(小結方法:結合注釋,查找資料,上網等。)
2.自學。
四、引導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
同學們,你們通過剛才的自學,了解了哪些與這首詩有關的知識,在小組內和其他同學交流交流。如果還有疑問,也在小組內提出來,請大家幫幫你。
五、檢查學習效果、組織討論
1.通過自學與討論,你們有了哪些收獲?誰愿意來和大家說一說?
2.指名講解詩句的意思,簡單介紹《詩經》。
3.教師相機提問重點詞“昔、矣、依依、思、霏霏”。
《春夜喜雨》教案設計(通用15篇)
《春夜喜雨》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杜甫的文學常識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誦和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
一、體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領略詩歌意境。
二、體會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一、古代詩歌鑒賞方法的初步掌握。
二、對本詩意境的理解。
[教學方法]:
基本環節:整體感知思想感情——深入體味精辟字眼——鑒賞及方法指導教學步驟::主觀感知——互動質疑——運用聯想——深入體味——朗讀鑒賞——方法總結——知識遷移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一、了解作品內容,體會作品中寫景抒情的特點。
二、抓住古人講究煉字、煉句乃至煉意的特點,體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
三、初步學習詩歌鑒賞方法,把握詩歌意境,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
一、對本詩的整體主觀感知:
(一)導入:
本單元都是唐詩,唐朝在我國古代也叫詩唐,是中國詩歌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其間也曾出現無數的詩人,就如滿天繁星,璀璨耀眼,光彩奪目,但是,在這眾多詩人中間,著名文學家韓愈獨獨推崇兩個人,他曾經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我們知道是“李白”,而這個“杜”是誰呢?對,就是“杜甫”,對杜甫我們并不陌生,哪位同學還記得曾學過他的什么詩?對,《登樓》,還記得其中的詩句嗎?你還知道他的哪些詩句?
“兩個黃酈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春夜喜雨古詩教案(精選2篇)
春夜喜雨古詩教案 篇1
課前活動:猜詩謎(看畫面,猜古詩)
一、出示古詩,了解學情
1、現在是什么季節?老師今天帶來了一首反季節古詩,出示《春夜喜雨》全詩。
2、熟悉這首詩嗎?準備用什么方法證明自己的熟悉?
(讀正確,讀出古詩節奏,并了解學生對詩意的理解)
二、提出要求,再學古詩
能夠正確地朗讀,能說出詩句的意思,這是古詩學習的第一步,但是,僅僅這樣就夠了嗎?
古詩的語言是高度凝練、高度濃縮的,雖然只有寥寥幾十個字,但其中的豐富內涵卻不是我們剛才那樣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楚的,詩人的內心世界更不是我們輕易可以觸摸得到的。所以,我們還要沉下心來,靜靜地讀,細細地品味。請大家打開課本,今天的課文,不僅有注解,還有一段賞析,請大家認真學習,相信一定會對你有幫助。
三、理解好雨,感受喜雨
大家能讀懂詩中所寫的這一場雨嗎?你讀出了怎樣的雨?
1、及時(懂事、知心、善解人意)的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1)為什么說它及時(懂事、知心、善解人意)?
(知時節:播種時節、生長時節、復蘇時節等)
(2)它知道農民播種,萬物復蘇、生長都需要雨水滋潤,所以就下起來了,這還是一場怎樣的雨?(懂事、知心、善解人意)
(3)這樣的雨你喜歡嗎?喜歡的話就來讀讀這兩句。(指名讀)
我也想來讀一讀,我這樣讀:……好一場的雨呀!
(4)也想這樣來試試嗎?(指名讀)
(5)看來這樣的讀法可以幫助我們把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我們一起來試試。(齊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