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上的斑點①(通用16篇)
墻上的斑點① 篇1
蘇鵬程
教學目的:
1. 了解作者及意識流小說;
2. 理解“斑點”這一形象在結構上的作用;
3. 比較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的不同之處;
4. 訓練輻射式聯想能力。
教學重點:獨特的藝術構思和結構形式。
教學難點 :意識流小說的特點。
教學課時:2課時。(第一課時感知診斷性學習;第二課時研究性比較、拓展)
教學方法:研究解讀法。
教學設備:多媒體系統,用于播放課件●—1,●—2。
教學過程 :
第 一 課 時
一 導入 板書課題
由《變形記》的表現手法不同于傳統小說導出課題。
屏顯課題、作者。(●—1—2)
屏顯資料(●—1—3),教師深情的誦讀:
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屆59歲,擁有高貴典雅氣質的貴族婦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裝滿鵝卵石,然后毫無留戀地走進了英國羅德梅爾附近薩塞克斯鄉間住處旁的烏斯河,慢慢地沈人了水的深處,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著時,為世人創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讓一條原本尋常的河流從此名揚天下。她就是被譽為現代小說高貴的女祭司,意識流文學的創始人,偉大的女權主義者弗吉尼亞·伍爾夫。
屏顯弗吉尼亞·伍爾夫照片(●—1—4)
二 了解作家的真實觀及藝術主張
1.請一生讀注①
2.補充作家生平資料及其“內在真實”觀(屏顯●—1—5)
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是英國現代著名的女小說家、評論家。生于倫敦一個頗有聲望的學者家庭。伍爾夫自幼在父親的書房里受教育。當時許多學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親的博學、書籍的滋養以及學者名流的影響熏陶,使她具有極豐富細膩的情感和高貴敏感的氣質。
也許是精神世界太豐富敏感的緣故,伍爾夫漠視甚至否定生活的客觀性和現實性,強調“內心真實”。她認為在一個普通的日子里,一個普通人的“頭腦接受著千千萬萬個印象——細小的、奇異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鋒利的鋼刀刻下來的。這些印象來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陣陣不斷墜落的無數微塵”,這就是真實的生活。因此,視接近生活的本來面目為己任的作家,就應該深入到人物的意識深層,“按照那些微塵紛紛墜落到人們頭腦中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追蹤它們的這種運動模式”而不管它們表面看來多么互無關系,全不連貫。
3.簡介意識流小說(●—1—6)
20 世紀20年代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崛起的以伍爾夫為代表的新流派。因直接再現精神生活世界,強調描寫人的意識潛流得名。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現實面前,普遍感到悲觀、孤寂,并接受當時哲學界推行的非理性主義影響而產生的。它著重描寫人的意識活動,發掘人物內心世界,取消傳統小說的故事情節,打破時空的局限,以意識流動為結構,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透視人物內心奧秘。
三.帶著任務讀課文
1. 讀準字音辨準字形;
2. 圈劃出“我”直接對“墻上的斑點”進行猜測的語句,數數共有幾處。
四. 診斷性檢測(●—1—7)
1.選出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 )
a.簇(cù)擁 贗(yàn)品 別墅(shù) 鐵箍(gū)
b.莖(jìng)干 籠罩(zhào) 蕪菁(jīng) 呆滯(zhì)
c.地毯(tǎn) 古冢(zhǒng) 都鐸(duó) 箭鏃(cú)
d.鰭(qí)翅 鳥窠(kē) 慫(cóng)恿 褶(zhé)皺
2.判斷下列成語使用是否正確(●—1—8)
⑴.這個地區位處熱帶雨林地區,山上的泉水源源不斷地流入小河,跳下山崖,形成
一幅幅壯美的瀑布。(錯誤,只能用于別的事物,表比喻)
⑵.這件事不能長期拖延下去不做決斷,懸而不決對誰都沒有好處。(錯誤,與前一
分句重復)
⑶.他為人閑散,回到家吃得心滿意足之后,卻什么正事都不干。(錯誤,應用“酒
飽飯足” )
五. 找出“我”對“墻上的斑點”進行猜測的語句,播放動畫結構圖(●—1—9)
六.作業 :
1.結合《〈墻上的斑點〉評析》再讀課文,體會作者猜測聯想的脈絡。
2.思考“墻上的斑點” 這一形象在結構上的作用。
第 二 教 時
一.復習伍爾夫的“內在真實”觀
由熟悉的電影提出問題:真實是文學藝術的生命。伍爾夫所追求的真實與傳統文學的真實有什么不同?
學生憶答。
屏顯資料(課件●—2—2)
二.研究小說的結構,理解“墻上的斑點”這一形象在結構上的作用
1.這是一篇奇特的小說,全文四千余字幾乎全是些內心活動,而寫外部現實存在的事物僅僅一個斑點而已。你能用簡練的話對人物的外部活動加以概括嗎?(提示:一個女人在冬日的午后發現墻上有個斑點,對它展開種種猜測、聯想,最后發現是一只蝸牛。)
2.從“斑點”出發展開猜測聯想共有幾次?
課文中主人公對于斑點的猜測共有六次:
⑴.為了確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這個斑點。
⑵.看到斑點好象是一枚釘子留下的痕跡。
⑶.看著斑點太大太圓,不像釘子。
⑷.斑點很可能是一個暗黑色的圓形物體或一片夏天殘留下來的玫瑰花瓣。
⑸.看到斑點是凸出在墻上的圓形。
⑹.仔細看斑點時,就覺得好象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塊木板。
⑺.最后發現,墻上的斑點原來是一只蝸牛。
屏顯動畫結構圖(課件●—2—3)(略)
3.由“斑點”出發“我”都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感慨?試挑出最感興趣或最不好理解的一段一起議一議。
師生共同梳理,屏顯動畫結構圖(課件●—2—4)(略)
4.理解“墻上的”這一形象在結構上的作用
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說。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爐前吸煙,透過煙霧,看到墻上的一個斑點。她反復猜想著它是什么,于是無數“無意識的幻覺”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顯示精神世界紛繁復雜的意識流動。
屏顯并講解(課件●—2—5):
以一個支點為軸心向四周輻射,是這篇小說的獨特結構形式。“墻上的斑點”是一個象征性意象,代表著現象世界。在結構上它是作者進人心理世界的一個跳板或者支點。也就是說,作品中的人物是從墻上的那個斑點出發而產生出許多聯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聯想又都是以這個斑點作為支點而生發開去的。從支點出發,彈出思緒,再返回支點,再彈出思緒……如此循環往復,表現出了人物瞬間的意識活動。這種以斑點為中心的紛繁的意識活動形成了一種立體的輻射結構,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圍繞著花蕊的盛開的鮮花。整個敘述貌似散漫無羈,實則結構對稱,構思嚴謹。
屏顯花瓣圖(課件●—2—6),強化結構特點。
三. 比較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的不同
1.傳統小說的三要素是什么?請舉實例說明之(課件●—2—7)。
情節: 開端—— 發展——高潮——結局
三要素 人物: 姓氏名號、服飾狀貌、言談舉止、喜怒哀樂……
環境: 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2.意識流小說的特點是什么?(課件●—2—8)
傳統的現實主義小說通過描寫環境、塑造人物、編排故事,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示社會歷史風貌。
意識流小說則著重表現人的意識活動,特別是潛意識的活動(外部現實世界的面貌是模糊不清的)。它以意識流動為內容和結構,打破了時空的局限,仿佛在心靈網的主頁上不停的點擊、鏈接,一張張的心理頁面,甚至是潛意識的頁面,在讀者面前閃現,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3.屏顯動畫結構及內容圖(課件●—2—9)
4. 說說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有哪些不同?
(1)記錄意識流程,取消故事情節。
意識流小說打破了傳統小說由作家出面介紹人物、安排情節、評論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方式,重在表現人物的各種意識流動的過程。它常常集中筆墨去開掘人物的內心世界,特別是人物的意識流動。
(2)直面心靈世界,淡化人物形象。
全篇沒有故事,沒有情節,沒有時間、地點、場面等,甚至沒有人物——只有一個在自我世界里自由馳騁的“我”,而且你都看不出這個“我”的性別,“我”幾乎與外部世界切斷了一切聯系。根據我們傳統的分析法來判斷,這個“我”其實也算不得人物,最多起到線索的作用,是這個“我”將看似毫不關聯的意象組合成塊面;小說的結尾還出現了“一個人”,只說了一句話,我們同樣也不可能以傳統的小說人物形象來框定他。小說中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綿綿不絕的思緒,是跳躍性很大的聯想,是從生命的深潭里泛起的漣漪。
(3)點擊社會人生,敘述極具跳躍性。
有人批評伍爾夫過于關注自我,遠離社會生活,大家同意么?
討論、明確:作者寫環境寫生活,著筆于心理層面,是社會生活的投影,沒有所謂
的完整性、連續性,常常把過去、現在和未來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滲透,導致作品在時間與空間上形成多層次的結構,頗具立體感。 “斑點”成了主人公從一種思緒轉向另一種思緒的中間媒介,從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軌跡,使作品渾然一體,具有內在的和諧。
四.探究拓展
1.作者對墻上的斑點最初的猜測是釘子,而最終告訴我們的是蝸牛,在英文里,釘
子(nail)和蝸牛(snail)只有一個字母“s”的差別,作者這樣設計有何用意(課件●—2—10)?
探究學習:這是作者為小說預設的一個諷喻,是作者美學思想與人生觀念的反映。在作者看來,墻上的斑點究竟是什么毫無意義,它與一切具體事物的聯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義或者說至關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識活動與意識反應。這實際上是在證明,人的精神活動比枯燥的現實更豐富、更生動、更重要。
2.伍爾夫在《墻上的斑點》中寫道:“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準確;人類
是多么無知……和我們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帶有多少偶然性啊……”這段話深刻表現了( ) (課件●—2—11)
a. 現代西方人難以把握自己命運的情懷。
b. 19世紀之前西方人難以把握自己命運的情懷。
c. 現代西方人清醒的理性意識。
d. 19世紀之前西方人的非理性意識。
探究學習:這道選擇題貌似簡單,但要作出正確的選擇卻并不容易。這里首先要把握意識流小說產生的背景和基本特點,同時要了解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人生經歷和創作觀念以及她的創作心境。我們知道,意識流小說是上世紀20年代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崛起的新流派。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現實面前,普遍感到悲觀、孤寂,并接受當時哲學界推行的非理性主義影響而產生的。從其現實性的角度來分析可以排除b和d兩個選項。再從意識流小說家接受的是非理性主義思想人手,聯系弗吉尼亞·伍爾夫時時處于一種封閉孤獨的心理狀態,時時感受到命運的不確定性的思想意識,由此可以推斷只有a選項是正確的。
五.課堂練習:圍繞“#”展開輻射式聯想(課件●—2—12)。
六.作業 :自擬題目,寫一段描繪人的心理意識流動的短文(課件●—2—13)。
附: 板書設計
墻 上 的 斑 點
弗吉尼亞·伍爾夫
表現手法: 回憶 內心獨白 聯想 象征
記錄意識流程,取消故事情節
特 點 直面心靈世界,淡化人物形象
點擊社會人生,敘述跳躍性強
作者郵箱:
墻上的斑點① 篇2
11 墻上的斑點①
弗吉尼亞·伍爾夫
本文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之一。意識流小說家崇尚人的思想意識是變幻無端、紛繁復雜的流動體的意識流動的觀念,摒棄情節,讓筆觸始終追隨著人物的意識流動,通過象征暗示、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來表現人類的“內心真實”。閱讀時,注意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的區別。
課文:
大約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頭來,第一次看見了墻上的那個斑點。為了要確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憶當時我看見了些什么。現在我記起了爐子里的火,一片黃色的火光一動不動地照射在我的書頁上;壁爐上圓形玻璃缸里插著三朵菊花。對啦,一定是冬天,我們剛喝完茶,因為我記得當時我正在吸煙,我抬起頭來,第一次看見了墻上那個斑點。我透過香煙的煙霧望過去,眼光在火紅的炭塊上停留了一下,過去關于在城堡塔樓上飄揚著一面鮮紅的旗幟的幻覺又浮現在我腦際,我想到無數紅色騎士潮水般地騎馬躍上黑色巖壁的側坡。這個斑點打斷了我這個幻覺,使我覺得松了一口氣,因為這是過去的幻覺,是一種無意識的幻覺,可能是在孩童時期產生的。墻上的斑點是一塊圓形的小跡印,在雪白的墻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爐上方大約六七英寸的地方。
我們的思緒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擁著一件新鮮事物,像一群螞蟻狂熱地抬一根稻草一樣,抬了一會,又把它扔在那里……如果這個斑點是一只釘子留下的痕跡,那一定不是為了掛一幅油畫,而是為了掛一幅小肖像畫——一幅卷發上撲著白粉、臉上抹著脂粉、嘴唇像紅石竹花的貴婦人肖像。它當然是一件贗品,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會選那一類的畫——老房子得有老式畫像來配它。他們就是這種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我常常想到他們,都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因為誰都不會再見到他們,也不會知道他們后來的遭遇了。據他說,那家人搬出這所房子是因為他們想換一套別種式樣的家具,他正在說,按他的想法,藝術品背后應該包含著思想的時候,我們兩人就一下子分了手,這種情形就像坐火車一樣,我們在火車里看見路旁郊外別墅里有個老太太正準備倒茶,有個年輕人正舉起球拍打網球,火車一晃而過,我們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輕人分了手,把他們拋在火車后面。
但是,我還是弄不清那個斑點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是釘子留下的痕跡。它太大、太圓了。我本來可以站起來,但是,即使我站起身來瞧瞧它,十之八九我也說不出它到底是什么;因為一旦一件事發生以后,就沒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發生的了。唉!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準確!人類是多么無知!為了證明我們對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么無法加以控制——和我們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帶有多少偶然性啊——我只要列舉少數幾件我們一生中遺失的物件就夠了。就從三只裝著訂書工具的淺藍色罐子說起吧,這永遠是遺失的東西當中丟失得最神秘的幾件——哪只貓會去咬它們,哪只老鼠會去啃它們呢?再數下去,還有那幾個鳥籠子、鐵裙箍、鋼滑冰鞋、安女王時代的煤斗子、彈子戲球臺、手搖風琴——全都丟失了,還有一些珠寶,也遺失了。有乳白寶石、綠寶石,它們都散失在蕪菁的根部旁邊。它們是花了多少心血節衣縮食積蓄起來的啊!此刻我四周全是挺有分量的家具,身上還穿著幾件衣服,簡直是奇跡。要是拿什么來和生活相比的話,就只能比做一個人以一小時五十英里的速度被射出地下鐵道,從地道口出來的時候頭發上一根發針也不剩。光著身子被射到上帝腳下!頭朝下腳朝天地摔倒在開滿水仙花的草原上,就像一捆捆棕色紙袋被扔進郵局的輸物管道一樣!頭發飛揚,就像一匹賽馬會上跑馬的尾巴。對了,這些比擬可以表達生活的飛快速度,表達那永不休止的消耗和修理;一切都那么偶然,那么碰巧。
那么來世呢?粗大的綠色莖條慢慢地被拉得彎曲下來,杯盞形的花傾覆了,它那紫色和紅色的光芒籠罩著人們。到底為什么人要投生在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不會行動、不會說話、無法集中目光,在青草腳下,在巨人的腳趾間摸索呢?至于什么是樹,什么是男人和女人,或者是不是存在這樣的東西,人們再過五十年也是無法說清楚的。別的什么都不會有,只有充塞著光亮和黑暗的空間,中間隔著一條條粗大的莖干,也許在更高處還有一些色彩不很清晰的——淡淡的粉紅色或藍色的——玫瑰花形狀的斑塊,隨著時光的流逝,它會越來越清楚、越——我也不知道怎樣……
可是墻上的斑點不是一個小孔。它很可能是什么暗黑色的圓形物體,比如說,一片夏天殘留下來的玫瑰花瓣造成的,因為我不是一個警惕心很高的管家——只要瞧瞧壁爐上的塵土就知道了,據說就是這樣的塵土把特洛伊城嚴嚴地埋了三層,只有一些罐子的碎片是它們沒法毀滅的,這一點完全能叫人相信。
窗外樹枝輕柔地敲打著玻璃……我希望能靜靜地、安穩地、從容不迫地思考,沒有誰來打擾,一點也用不著從椅子里站起來,可以輕松地從這件事想到那件事,不感覺敵意,也不覺得有阻礙。我希望深深地、更深地沉下去,離開表面,離開表面上的生硬的個別事實。讓我穩住自己,抓住第一個一瞬即逝的念頭……莎士比亞……對啦,不管是他還是別人,都行。這個人穩穩地坐在扶手椅里,凝視著爐火,就這樣——一陣驟雨似的念頭源源不斷地從某個非常高的天國傾瀉而下,進入他的頭腦。他把前額倚在自己的手上,于是人們站在敞開的大門外面向里張望——我們假設這個景象發生在夏天的傍晚——可是,所有這一切歷史的虛構是多么沉悶啊!它絲毫引不起我的興趣。我希望能碰上一條使人愉快的思路,同時這條思路也能間接地給我增添幾分光彩,這樣的想法是最令人愉快的了。連那些真誠地相信自己不愛聽別人贊揚的謙虛而灰色的人們頭腦里,也經常會產生這種想法。它們不是直接恭維自己,妙就妙在這里。這些想法是這樣的:
“于是我走進屋子。他們在談植物學。我說我曾經看見金斯威一座老房子地基上的塵土堆里開了一朵花。我說那粒花籽多半是查理一世在位的時候種下的。查理一世在位的時候人們種些什么花呢?”我問道——(但是我不記得回答是什么)也許是高大的、帶著紫色花穗的花吧。于是就這樣想下去。同時,我一直在頭腦里把自己的形象打扮起來,是愛撫地,偷偷地,而不是公開地崇拜自己的形象。因為,我如果當真公開地這么干了,就會馬上被自己抓住,我就會馬上伸出手去拿過一本書來掩蓋自己。說來也真奇怪,人們總是本能地保護自己的形象,不讓偶像崇拜或是什么別的處理方式使它顯得可笑,或者使它變得和原型太不相像以至于人們不相信它。但是,這個事實也可能并不那么奇怪?這個問題極其重要。假定鏡子打碎了,形象消失了,那個浪漫的形象和周圍一片綠色的茂密森林也不復存在,只有其他的人看見的那個人的外殼——世界會變得多么悶人、多么浮淺、多么光禿、多么凸出啊!在這樣的世界里是不能生活的。當我們面對面坐在公共汽車和地下鐵道里的時候,我們就是在照鏡子;這就說明為什么我們的眼神都那么呆滯而朦朧。未來的小說家們會越來越認識到這些想法的重要性,因為這不只是一個想法,而是無限多的想法;它們探索深處,追逐幻影,越來越把現實的描繪排除在他們的故事之外,認為這類知識是天生具有的,希臘人就是這樣想的,或許莎士比亞也是這樣想的——但是這種概括毫無價值。只要聽聽概括這個詞的音調就夠了。它使人想起社論,想起內閣大臣——想起一整套事物,人們在兒童時期就認為這些事物是正統,是標準的、真正的事物,人人都必須遵循,否則就得冒打人十八層地獄的危險。提起概括,不知怎么使人想起倫敦的星期日,星期日午后的散步,星期日的午餐,也使人想起已經去世的人的說話方式,衣著打扮、習慣——例如大家一起坐在一間屋子里直到某一個鐘點的習慣,盡管誰都不喜歡這么做。每件事都有一定的規矩。在那個特定時期,桌布的規矩就是一定要用花毯做成,上面印著黃色的小方格子,就像你在照片里看見的皇宮走廊里鋪的地毯那樣。另外一種花樣的桌布就不能算真正的桌布。當我們發現這些真實的事物、星期天的午餐、星期天的散步、莊園宅第和桌布等并不全是真實的,確實帶著些幻影的味道,而不相信它們的人所得到的處罰只不過是一種非法的自由感時,事情是多么使人驚奇,又是多么奇妙啊!我奇怪現在到底是什么代替了它們,代替了那些真正的、標準的東西?也許是男人,如果你是個女人的話;男性的觀點支配著我們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標準,訂出惠特克①(注釋:①[惠特克(1820--1895)]英國出版商,創辦過《書商》雜志,于1868年開始編纂惠特克年鑒。)的尊卑序列表;據我猜想,大戰后它對于許多男人和女人已經帶上幻影的味道,并且我們希望很快它就會像幻影、紅木碗櫥、蘭西爾版畫、上帝、魔鬼和地獄之類東西一樣遭到譏笑,被送進垃圾箱,給我們大家留下一種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話……
在某種光線下面看墻上那個斑點,它竟像是凸出在墻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圓形的。我不敢肯定,不過它似乎投下一點淡淡的影子,使我覺得如果我用手指順著墻壁摸過去,在某一點上會摸著一個起伏的小小的古冢,一個平滑的古冢,就像南部丘陵草原地帶的那些古冢,據說,它們要不是墳墓,就是宿營地。在兩者之中,我倒寧愿它們是墳墓,我像多數英國人一樣偏愛憂傷,并且認為在散步結束時想到草地下埋著白骨是很自然的事情……一定有一部書寫到過它。一定有哪位古物收藏家把這些白骨發掘出來,給它們起了名字……我想知道古物收藏家會是什么樣的人?多半準是些退役的上校,領著一伙上了年紀的工人爬到這兒的頂上,檢查泥塊和石頭,和附近的牧師互相通信。牧師在早餐的時候拆開信件來看,覺得自己頗為重要。為了比較不同的箭鏃,還需要作多次鄉間旅行,到本州的首府去,這種旅行對于牧師和他們的老伴都是一種愉快的職責,他們的老伴正想做櫻桃醬,或者正想收拾一下書房。他們完全有理由希望那個關于營地或者墳墓的重大問題長期懸而不決。而上校本人對于就這個問題的兩方面能否搜集到證據則感到愉快而達觀。的確,他最后終于傾向于營地說。由于受到反對,他便寫了一篇文章,準備拿到當地會社的季度例會上宣讀,恰好在這時他中風病倒,他的最后一個清醒的念頭不是想到妻子和兒女,而是想到營地和箭鏃,這個箭鏃已經被收藏進當地博物館的展柜,和一只中國女殺人犯的腳、一把伊利莎白時代的鐵釘、一大堆都鐸王朝時代的土制煙斗、一件羅馬時代的陶器,以及納爾遜用來喝酒的酒杯放在一起——我真的不知道它到底證明了什么。
不,不,什么也沒有證明,什么也沒有發現。假如我在此時此刻站起身來,弄明白墻上的斑點果真是——我們怎么說不好呢?——一枚巨大的舊釘子的釘頭,釘進墻里已經有兩百年,直到現在,由于一代又一代女仆耐心的擦拭,釘子的頂端得以露出到油漆外面,正在一間墻壁雪白、爐火熊熊的房間里第一次看見現代的生活,我這樣做又能得到些什么呢?知識嗎?還是可供進一步思考的題材?不論是靜坐著還是站起來我都一樣能思考。什么是知識?我們的學者不過是那些蹲在洞穴和森林里熬藥草、盤問地老鼠或記載星辰的語言的巫婆和隱士們的后代,要不,他們還能是什么呢?我們的迷信逐漸消失,我們對美和健康的思想越來越尊重,我們也就不那么崇敬他們了……是的,人們能夠想像出一個十分可愛的世界。這個世界安寧而廣闊,曠野里盛開著鮮紅的和湛藍的花朵。這個世界里沒有教授,沒有專家,沒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這里人們可以像魚兒用鰭翅劃開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劃開世界,輕輕地掠過荷花的梗條,在裝滿白色海鳥卵的鳥窠上空盤旋……在世界的中心扎下根,透過灰黯的海水和水里瞬間的閃光以及倒影向上看去,這里是多么寧靜啊——假如沒有惠特克年鑒——假如沒有尊卑序列表!
我一定要跳起來親眼看看墻上的斑點到底是什么——是一枚釘子?一片玫瑰花瓣?還是木塊上的裂紋?
大自然又在這里玩弄她保存自己的老把戲了。她認為這條思路至多不過白白浪費一些精力,或許會和現實發生一點沖突,因為誰又能對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妄加非議呢?排在坎特伯里大主教后面的是大法官,而大法官后面又是約克大主教。每一個人都必須排在某人的后面,這是惠特克的哲學。最要緊的是知道誰該排在誰的后面。惠特克是知道的。大自然忠告你說,不要為此感到惱怒,而要從中得到安慰;假如你無法得到安慰,假如你一定要破壞這一小時的平靜,那就去想想墻上的斑點吧。
我懂得大自然耍的是什么把戲——她在暗中慫恿我們采取行動以便結束那些容易令人興奮或痛苦的思想。我想,正因如此,我們對實干家總不免稍有一點輕視——我們認為這類人不愛思索。不過,我們也不妨注視墻上的斑點,來打斷那些不愉快的思想。
真的,現在我越加仔細地看著它,就越發覺得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塊木板。我體會到一種令人心滿意足的現實感,把那兩位大主教和那位大法官統統逐人了虛無的幻境。這里,是一件具體的東西,是一件真實的東西。我們半夜從一場噩夢中驚醒,也往往這樣,急忙扭亮電燈,靜靜地躺一會兒,贊賞著衣柜,贊賞著實在的物體,贊賞著現實,贊賞著身外的世界,它證明除了我們自身以外還存在著其他的事物。我們想弄清楚的也就是這個問題。木頭是一件值得加以思索的愉快的事物。它產生于一棵樹,樹木會生長,我們并不知道它們是怎樣生長起來的。它們長在草地上、森林里、小河邊——這些全是我們喜歡去想的事物——它們長著、長著,長了許多年,一點也沒有注意到我們。炎熱的午后,母牛在樹下揮動著尾巴;樹木把小河點染得這樣翠綠一片,讓你覺得那只一頭扎進水里去的雌紅松雞,應該帶著綠色的羽毛冒出水面來。我喜歡去想那些像被風吹得鼓起來的旗幟一樣逆流而上的魚群;我還喜歡去想那些在河床上一點點地壘起一座座圓頂土堆的水甲蟲。我喜歡想像那棵樹本身的情景:首先是它自身木質的細密干燥的感覺,然后想像它感受到雷雨的摧殘;接下去就感到樹液緩慢地、舒暢地一滴滴流出來。我還喜歡去想這棵樹怎樣在冬天的夜晚獨自屹立在空曠的田野上,樹葉緊緊地合攏起來,對著月亮射出的鐵彈,什么弱點也不暴露,像一根空蕩蕩的桅桿豎立在整夜不停地滾動著的大地上。六月里鳥兒的鳴囀聽起來一定很震耳,很不習慣;小昆蟲在樹皮的拆皺上吃力地爬過去,或者在樹葉搭成的薄薄的綠色天篷上面曬太陽,它們紅寶石般的眼睛直盯著前方,這時候它們的腳會感覺到多么寒冷啊……大地的寒氣凜冽逼人,壓得樹木的纖維一根根地斷裂開來。最后的一場暴風雨襲來,樹倒了下去,樹梢的枝條重新深深地陷進泥土。即使到了這種地步,生命也并沒有結束。這棵樹還有一百萬條堅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有的在臥室里,有的在船上,有的在人行道上,還有的變成了房間的護壁板,男人和女人們在喝過茶以后就坐在這間屋里抽煙。這棵樹勾起了許許多多平靜的、幸福的聯想。我很愿意挨個兒去思索它們——可是遇到了阻礙……我想到什么地方啦?是怎么樣想到這里的呢?一棵樹?一條河?丘陵草原地帶?惠特克年鑒?盛開水仙花的原野?我什么也記不起來啦。一切在轉動、在下沉、在滑開去、在消失……事物陷進了大動蕩之中。有人正在俯身對我說:
“我要出去買份報紙。”
“是嗎?”
“不過買報紙也沒有什么意思……什么新聞都沒有。該死的戰爭,讓這次戰爭見鬼去吧!……然而不論怎么說,我認為我們也不應該讓一只蝸牛趴在墻壁上。”
哦,墻上的斑點!那是一只蝸牛。
練習:
一 伍爾夫否定生活的客觀真實性,強調“內心真實”,認為在一個普通的日子里,一個普通人的“頭腦接受著千千萬萬個印象——細小的、奇異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鋒利的鋼刀刻下來的。這些印象來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陣陣不斷墜落的無數微塵”,這就是真正的生活。文學作品就應該“按照那些微塵紛紛墜落到人們頭腦中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追蹤它們的這種運動模式”。想一想:在這種觀念支配下創作出來的小說,與傳統小說相比,有哪些不同?
二 墻上的斑點究竟是什么,在小說中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斑點”是“我”意識流動和轉向的“結”,“我”通過這個“結”把眾多互不關聯的零碎思緒連成了一體。試分析小說的篇章結構,并探討“墻上的斑點”這一形象在結構上起了什么作用。
三 意識流小說家注重探索人的心靈世界,往往通過人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來發掘人的內心深層的奧秘。人物的意識流動不受客觀時空的限制,有很大跳躍性。按照意識流小說的這一特點,自擬題目,練習寫一篇描繪人的心理意識流動的短文。
墻上的斑點① 篇3
墻上的斑點
學習重點
1、了解伍爾夫及意識流小說。
2、了解小說的內容。
3、人物的意識流動過程和意識流表現手法。
學習指導
一、作者介紹
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亞•斯蒂芬,是英國現代著名的女小說家、評論家和散文作者。她的小說創作實踐推動了現代小說的發展,她的理論進一步鞏固了意識流小說的地位,她的影響在文學上經久不衰。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英國對伍爾夫的評價一直偏低。從70年代起,英國文學研究領域卻突發了對她重新研究的興趣,甚至對她的“發瘋”、相貌、癖性、愛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進行專題研究。弗吉尼亞•伍爾夫已成為英國文學界的一位傳奇人物。
1882年,弗吉尼亞•伍爾夫生于倫敦,父親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學識淵博、頗有聲望的哲學家和評論家。弗吉尼亞自幼身體孱弱,未上學,在家跟著父親讀書。當時許多學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親的博學、家藏書籍的豐富以及學者名流的影響熏陶,使她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細膩敏感的性格。19xx年父親去世后,她遷居倫敦文化區布盧姆斯伯里,后來她的家就成了“布盧姆斯伯里團體”的活動場所。這個文學團體的成員時常在一起討論問題,反對當時的社會風尚,反對文學藝術方面的清規戒律,提倡自由探索。這個團體不僅對她本人后來的創作思想和創作技巧有影響,而且對兩次大戰之間的英國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19xx年,弗吉尼亞與倫納德結婚。1917年,夫婦倆在自己的寓所樓下創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爾夫自己的一些作品、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詩集和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一些短篇小說。
伍爾夫自幼精神比較脆弱,精神分裂癥曾多次發作。進入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惡化,但她仍奮力寫作,經常在一本書寫完之前就開始醞釀新作,但每寫成一部作品總是感到不滿意,情緒時常處于困惑和消沉的狀態。1941年3月,伍爾夫由于對剛完成的小說《幕間》不滿意,又因為“二戰”戰火已燃燒到英國,更由于她確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癥即將復發,便留下一紙絕命書,感謝丈夫多年對她的關懷和照顧,隨后就投河自盡。
伍爾夫否定生活的客觀性和現實性,強調“內心真實”。她認為“生活是一圈光暈,一個始終包圍著我們意識的半透明層”,在一個普通的日子里,一個普通人的“頭腦接受著千千萬萬個印象細小的、奇異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鋒利的鋼刀刻下來的。這些印象來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陣陣不斷墜落的無數微塵”,這就是真實的生活,因此,視接近生活的本來面目為己任的作家,就會深入到人物的意識深層,他們的作品也就會“沒有情節,沒有喜劇,沒有悲劇,沒有已成俗套的愛情穿插或是最終結局”。她指責貝納特、威爾斯、高爾斯華綏等作家花很大心血去描寫無關宏旨的物質生活背景和人物環境,而不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他們的作品,即使結構再嚴謹,技巧再精妙,也不可能再現生活的真實,只能得其形而失其神,令人失望,這類作家只能稱為“物質主義者”。因此,要“拯救英國小說的靈魂”,就要盡早“轉過身來背對”這些物質主義作家。她呼吁:“讓我們在那萬千微塵紛墜心田的時候,按照落下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讓我們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給意識印上的(不管表面看來多么互無關系、全不連貫)的痕跡吧。”表現這些觀點的《論現代小說》成為意識流小說的宣言。
伍爾夫的小說,除了意識流小說的一般特點外,還有以下主要特征:
1.小說的人物不多,主要角色一般為女性,且常常是母親,如達洛衛夫人、拉姆齊夫人。反映的是中上層社會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這段動蕩時期里的精神世界。
2.善于運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去反映人物心靈世界的微妙變化,表現生活的意義,人生的價值。《海浪》以一天的時間變化表現人物的意識流動,象征人生的各個階段;《到燈塔去》以物質世界的“窗”象征觀察生活的窗口,以“燈塔”來象征“明暗交替”的生活,以及人物的性格。
3.描寫富有詩意,文筆流暢委婉。《到燈塔去》的第二部,猶如一首散文長詩,讀來清新。她的作品中沒有像喬伊斯的小說中那樣的復雜文體,也沒有大量的語言變異。
4.人物意識的流轉方式多姿多彩。有限定于同一個人物的“單獨型”(《墻上的斑點》《雅各布的房間》),有多種意識流混雜的“交叉型”(《達洛衛夫人》),有以一種意識流為紐帶的“放射型”(《到燈塔去》),也有多股意識保持分流的“平行型”(《海浪》)。
伍爾夫的創作生涯是從書評和隨筆開始的。從19xx年到她生命的最后時刻,她一直為《泰晤士報》文學副刊撰寫文章。著有兩本散文集《普通讀者》(1925,1932),5卷日記和6卷書信集。19xx年結婚后在丈夫倫納德的鼓勵下,她才開始小說的創作。
二、作品背景
《墻上的斑點》是弗吉尼亞•伍爾夫于1919年發表的第一篇意識流小說。
在《墻上的斑點》問世之前的19xx年,伍爾夫發表了《論現代小說》一文,開始闡述意識流的基本觀點。她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她的真實觀和藝術觀。她認為,小說創作不應停留在對客觀事物的表面摹寫上,而應追尋生活的內在真實。這種內在真實就是生活現象在人們內心深處引發的“變化多端、不可名狀、難以界說的內在精神”。小說家的職責,就是要把這種內在的真實“用文字表達出來并且盡可能刪除外部的雜質,而要做到這一點,小說家就要拋棄常規,采取一種新的方式”,“讓我們按照那些微塵紛紛墜落到人們頭腦中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讓我們追蹤這種模式,不論從表面上看來它是多么不連貫,多么不一致;按照這種模式,每一個情景或細節都會在意識中留下痕跡”。《墻上的斑點》正是一篇實踐了作者描繪內在真實的藝術主張的作品。
三、課文賞讀
《墻上的斑點》,被認為是伍爾夫第一篇純正的意識流小說。
意識流小說是典型的心理小說,人物的意識流動成為小說的絕對主體。《墻上的斑點》突破傳統小說的套路,沒有情節,沒有環境,也沒有結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間的沒有行動的印象感覺和沉思冥想,將我們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說的敘述者面目模糊,從文中內容推測,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墻上的斑點以后所引發的內心活動。這內心活動主要是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表現出來的,于是我們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寫,又有淺嘗輒止的歷史點擊,還有不時生發的迷惘、虛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憂郁的情緒。有人曾經指責伍爾夫的小說過分關注自我和內心,缺乏社會性。其實,當我們讀到伍爾夫發出的“該死的戰爭;讓戰爭見鬼去吧”的心聲時,讀到她想像出的那個“沒有教授、沒有專家、沒有警察面孔的管家”,也沒有“尊卑序列表”的“十分可愛的世界”時,社會的“微塵”已然落到了作者的心靈上,并且激起了回響與反應。這說明,不描寫社會生活,并不等于遠離社會生活。通過人物的意識來折射現實,同樣能表現出社會性。這正如伍爾夫自己所認為的那樣:“小說就像一張蜘蛛網。也許只是極其輕微地黏附著,然而它還是四只腳都黏附在生活之上。”因此,從作者無拘無束的意識流動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作者對于人生的思索,對于現實的不滿,以及對于自由、理想的追求。
傳統小說中也有心理描寫,但那些心理描寫都是局部的,是依附于人物、情節或環境并為之服務的。意識流小說則將人物心理的意識流動作為獨立的事件,置于作品的主體位置,表現出對傳統小說的反叛性。
《墻上的斑點》的開頭更帶有偶然與隨意的特征。
“大約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頭來,第一次看見了墻上的那個斑點。”
小說圍繞著這個斑點展開,更確切地說,是圍繞著作家對這個斑點的思緒展開,因為斑點本身實在沒有什么,它只是“一塊圓形的小跡印,在雪白的墻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爐上方大約六七英寸的地方”。而“我們的思緒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擁著一件新鮮事物,像一群螞蟻狂熱地抬一根稻草一樣,抬了一會兒,又把它扔在那里……”
接下來,小說就一段一段地表現作家的思緒是怎樣“抬一會兒,又把它扔在那里”的。
首先,如果斑點是釘子留下的痕跡,“我”設想那一定是為了掛一幅小肖像畫。并猜想那幅畫一定是件贗品,由此從畫像判斷出這所房子里曾住過的人家的品位,以及藝術品背后所應該包含的思想……“我”的思緒脫離開斑點、房子與人家,自由地飄蕩,又想到生命的神秘、人類的無知和人生的偶然性。
接著,又重新開始設想墻上的斑點,可能它是夏天殘留下來的一片玫瑰花瓣造成的。“我”開始了靜靜的、安穩的、從容不迫的思考,離開表面的生硬的個別事實深深地、更深地沉下去。于是想起莎士比亞、查理一世時所種的花、自己的形象、未來的小說家以及希臘人與莎士比亞的概括;從概括又想到了日常的規矩,想什么是真正的標準、最后得出自己的一點結論,“男性的觀點支配著我們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標準,訂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我”的意識是跳躍性的、急劇更替的,同時又是支離破碎而又混亂無序的。既有細碎的回憶片斷,又有各類飄忽的印象,還有自己那零星散落的思考,一個“瞬間”閃到另一個“瞬間”,飛快的速度與變幻的內容,令人目不暇接。讀者確實難以跟上敘述者“我”的那份快捷的速度,但盡管如此,不能否認,讀者能從中體會到敘述者“我”的、從“重要的瞬間”中獲得的那種“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與此同時,還能體會到一種“令人心滿意足的現實感”與自由馳騁的愜意。
敘述者不斷地給墻上的斑點賦予新的設想與新的形象。
“在某種光線下面看墻上那個斑點,它竟像是凸出在墻上的。……我覺得如果我用手指順著墻壁摸過去,在某一點上會摸著一個起伏的小小的古冢……”由此,敘述者“我”又想到自己與多數英國人一樣偏愛憂傷,想到草地下埋著白骨,又想到古物收藏家以及與附近牧師的通信,最后想到博物館里陳設的各類器具。
敘述者接著又回到斑點,設想假如斑點是一枚釘到墻里已有兩百年的巨大的舊釘子的釘頭,直到現在,由于一代又一代女仆耐心地擦拭,才得以露到油漆外面,這樣做又能得到些什么呢?是否會得到知識呢?于是敘述者“我”的思緒便被引向了知識的問題。這個世界要是沒有教授、沒有專家、沒有警察面孔的管家,會是一個十分可愛的世界安寧而廣闊,在曠野里盛開著鮮紅和湛藍色的花朵這里是多么寧靜啊假如沒有惠特克年鑒假如沒有尊卑序列表!
接下來,敘述者又從自己構想的沒有尊卑秩序的烏托邦的大同世界回到現實之中,他清醒地認識到:“誰又能對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妄加非議呢?排在坎特伯雷大主教后面的是大法官,而大法官后面又是約克大主教。每一個人都必須排在某人的后面,這是惠特克的哲學。最要緊的是知道誰該排在誰的后面。”
這是社會律。如果你對此很惱怒,那就接受“大自然”的忠告,去接受自然律的東西,去想想墻上的斑點吧!不妨通過注視墻上的斑點,來打斷那些不愉快的思想。
這樣,斑點的作用就凸現出來了,它不僅只是一個斑點,它代表著一種存在物,“一種令人心滿意足的現實感”,它能幫助你擺脫思想的痛苦。于是,“現在我越加仔細地看著它,就越發覺得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塊木板”。“這里,是一件具體的東西,是一件真實的東西”。它能把敘述者腦際里的那位大主教和那位大法官統統逐入虛無的幻境。而且,我們人類半夜從一場噩夢中驚醒,也會急忙扭亮電燈,靜靜地躺一會兒,贊賞著衣柜,贊賞著實在的物體,贊賞著現實,贊賞著身外的世界。可見,斑點作為物件,作為具體的東西,作為身外的世界,它能代表著一種現實感,帶給人安慰,平靜人的不愉快的思想。接著,敘述者又從贊賞衣柜,聯想到木頭,并認為“木頭是一件值得加以思索的愉快的事物”。敘述者的思緒由木頭樹樹木生長的草地、森林、小河邊樹下的母牛被樹木點染的小河里逆流而上的魚群河床上的水甲蟲;“我”還喜歡想像那棵樹本身的情景本質緊密干燥的感覺受雷雨摧殘樹液舒暢下滴;“我”還喜歡去想這棵樹冬天夜晚獨自屹立曠野樹葉緊緊合攏六月里鳥兒的鳴囀樹皮折皺上小昆蟲的爬行最后暴風雨襲來,樹倒了下去,生命也并未結束還有其一百萬條堅毅的生命分散在世界里有的在臥室、在船上、在人行道上或變成房間護壁板,男人和女人們喝過茶后會在這間屋里抽煙。
敘述者說,“這棵樹勾起了許許多多平靜的、幸福的聯想”。然而,這種聯想的跳躍之快,如同電影的畫面一個又一個快速閃過,以至敘述者本人也難以使之定格、凝定,不能不承認這種跳躍速度太快了,敘述者“我”的思緒像脫韁的野馬,處于失控狀態,因而產生障礙,使“我”思后而不能想前了。“我想到什么地方啦?是怎么樣想到這里的呢?一棵樹?一條河?丘陵草原地帶?惠特克年鑒?盛開水仙花的原野?我什么也記不起來啦。一切在轉動、在下沉、在滑開去、在消失……事物陷進了大動蕩之中。”
正在這個思緒的大混亂之時,有人俯身對敘述者“我”說:
“我要出去買份報紙。”
“是嗎?”
“不過買報紙也沒有什么意思……什么新聞都沒有。該死的戰爭,讓這次戰爭見鬼去吧!……然而不論怎么說,我認為我們也不應該讓一只蝸牛趴在墻壁上。”
哦,墻上的斑點!那是一只蝸牛。
喧嘩的生活、戰爭的殘酷又使漫游的思緒被拉回到現實社會的日常情景中,種種設想的游戲與不同軌跡漫游的虛境終于被打破了,哦,現實地去看那個真實的斑點,原來是一只蝸牛。
《墻上的斑點》作為一篇純正的意識流代表作享譽中外文壇。它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隨即就以其全新的面貌征服了讀者,征服了世界。
正因為它的新穎、它對傳統的反動,讓批評界面對它啞然失語,找不到評論的語匯與概念。即使在今天,它的那份紛亂與雜糅,飄忽的意識的無定向、無軌跡,仍然使人感到歸納與概括的困難。尤其對情節的梳理與復述,更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墻上的斑點》情節梳理的立足點,在于敘述者幾次都從思緒漫游的終端又回到斑點,再重新依新的設想出征,這幾個往復的軌跡,成了這篇小說所能把握得到的脈絡。
然而,敘述者“我”的每一次思緒的漫游則是無軌跡可循的,有時讓人感到如同幻覺般天馬行空,跳躍式地向前躍進,一件事與一件事之間,一個對象與另一個對象之間,既無必然的聯系,也無偶然的關聯,甚至也沒有提供必要的過渡。它基本上撇開了現實中客觀存在物與外在的東西,除了偶爾回到斑點這一依托物之外,幾乎完全任人物的意識自在地、任意地、無需限制也無需依附地作純精神性的流動。伍爾夫讓讀者看到,人的主觀的意識的寶藏有多么的豐富,將墻上的斑點作一個稍微不同的假設,就會引出無窮多的互不相同的繽紛的思緒,真如伍爾夫所說的千萬個印象像原子一樣落入心頭。矯枉必然過正,女作家對此大概有所領悟,她對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強力推行,對客觀外界因素的大刀闊斧的棄絕,使她將人物的意識流的動感與美感表現到了極致,這份真實、這份迷人,不能不令讀者折服,不能不讓批評家們承認,因此,它才一舉奠定了現代小說在英國的地位。英國現代小說能迅速地占據自己的一席之地,基本上沒有與傳統勢力打過多的拉鋸仗,與《墻上的斑點》等實驗小說的成功的鋪墊是不無關系的。幾個年輕人能快速而又成功地顛覆自古希臘以來長達兩千多年的“模仿說”“鏡子說”等正統的文學觀念與文學規矩,應該說,《墻上的斑點》作為英國意識流小說打響的第一炮,是功不可沒的。
《墻上的斑點》一舉成功是非常不易的,首先難在它的變革性,它是一篇拓荒之作,無規可循,無矩可蹈。與傳統小說比起來,它更大的難度還在于其純精神性。應該說,講故事或編故事本身并不太難,何況還有多少代前人可以參照與借鑒。描摹現實也相對便于駕馭,因為畢竟有生活做藍本,畢竟有人物做原型。而純意識與純精神的東西,則看不見摸不著,無從效仿,也無所憑附,應該說,現代小說在難度上是要勝于傳統小說的,難怪伍爾夫曾表白過自己對祖先在陰涼里拿著書消磨時間的逍遙自在的艷羨。《墻上的斑點》所表現的最大的難點在于它的雜糅。一般的人或許還能當上傳統作家,但很難勝任意識流作家這樣類型的作家。因為它的雜糅需要作家有豐富的積累與多方面的才能,而不只是單方面的才能。如敘述才能,也就是講故事的才能,或結構才能,也就是組織材料的才能,或思想的深刻,或題材的獨特,這些單方面的才能,都有可能樹立起一個傳統作家,然而,這些在現代作家那里都變得沒有那么重要。意識流作家不關心敘事,也不關心所謂題材,他只關注人物的精神、人物的意識與人物的心靈印象。而純精神性世界的建構必須以破碎、雜糅來完成。這種雜糅完全脫離外部事件,因而需要作家的多方面的功力。在《墻上的斑點》中,隨著敘事者“我”的意識的流動,既雜糅進了作者的淵博的知識與文化,又雜糅進了作家對世界、對人生的領悟與對社會的認識,如對男權等社會秩序的反感,還雜糅進作者對自然景色,如由一棵樹所聯想的風景的體驗。如果只存留著某一方面,都會導致一種單調,同時它的定向性,自然也會產生一定的邏輯性、理性與清晰性,而不能構成一種真正的無主導性的意識流的風格。伍爾夫對于歷史、文化都有很好的修養,就是那“古冢”的想像,英國人偏愛憂傷的說法,都足見作家本人的那份文化底蘊。從星期日午后的散步,星期日的午餐,想到一定的規矩,再想到標準的制定,男人的標準,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足見女作家于細微處見真諦,對社會的本質有著深刻的洞悉。在小說的后邊部分,女作家對一棵樹以及樹的相關景色的那份體驗性的、細膩、準確而生動的描繪,滿載著作家本人那份愉悅歡快的心情,又是那樣富于感染力,讓人心醉。如果作家沒有這些能力,沒有豐富的積累與自己的見識,意識何以流動,又怎能流動!作家的內涵,多方面的能力與修養,才是真正使意識得以流動的河床。因此,我認為,意識流小說遠遠不只是人們通常所認為的那樣,只是一種技巧,只是一種敘述視角上的花樣翻新,它是非常需要超常的各方面的功力的,既需知識文化的,又需思想觀念的,還需情感體驗的,當然也離不開文學藝術的感悟力與智慧。同樣可以說,讀意識流小說,讀現代小說也是需要讀者具備多方面的功力的,否則難以讀懂,至少是讀不出它的韻味與深意來。
《墻上的斑點》在時間上只剩下一個點,即敘述者“我”坐在火爐前看著墻上的一個小黑斑的瞬間,小說在時間上是促狹的,與傳統的敘事小說完全對立,僅在心理空間上延伸與發展。隨著敘述者將斑點假設為不同的東西,“我”的思緒的自由發展與想像的共同作用,建構起幾個并置的心理空間,它們互不相同又相毗鄰,各個空間都有自己的主色彩,同時內部又包含著無數的印象與感覺的細節、思想與感受的碎片。這里沒有完整的故事,也沒有喜劇性、悲劇性、愛情事件以及符合公認格式的災難性的結局,敘述者“我”的意識成了小說的絕對中心與絕對權威,什么外在的東西也左右不了它。它任意地傾瀉、流動。從細節上看,有的小節似乎并無深刻的含義,從印象上看,有的顯得是那樣的不經意,然而,所有跳躍所形成的一種整體感,則能產生效應,它能牽動讀者的思緒,引發讀者的情感。思緒飄忽的那份輕靈,似真似幻的那份意境,漫不經心中包含的執著,綿里藏針的那份尖銳,遠離世俗的精神世界的那份純凈,都不能不令人驚嘆,它具有深深的感染力。
讓我們再次回到伍爾夫的宗旨:“生活是一圈明亮的光環,生活是與我們的意識相始終的、包圍著我們的一個半透明的封套。把這種變化多端、不可名狀、難以界說的內在精神不論它可能顯得多么反常和復雜用文字表達出來,并且盡可能少羼入一些外部的雜質,這難道不是小說家的任務嗎?”
應該說,伍爾夫很有見地地在理論上為小說家提出了這一新的任務,而她自己以《墻上的斑點》成功地實踐了她的理論,出色地完成了她所提出的任務。
《墻上的斑點》告訴人們:這就是小說,這就是現代小說。
四、 結構特點
以一個支點為軸心向四周輻射,是伍爾夫小說的獨特結構形式。在課文中,“墻上的斑點”是一個象征性意象,代表著現象世界,在結構上它是作者進入心理世界的一個跳板或者支點。也就是說,作品中的人物是從墻上的那個斑點出發,而產生出許多聯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聯想又都是以這個斑點作為支點而生發開去的。從支點出發,彈出思緒,再返回支點,再彈出思緒……如此循環往復,表現出了人物散漫無序的意識活動。
這種以斑點為中心的紛繁的意識活動形成了一種立體的輻射結構,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圍繞著花蕊的盛開的鮮花。整個敘述貌似散漫無羈,實則結構對稱,構思嚴謹。
在小說中,我們分不清哪些是內容,哪些是對內容的表達。意識流先驅人物亨利•詹姆斯說:“針和線分離就不能縫衣,內容和形式割裂即不成其為藝術品。”《墻上的斑點》就是這樣一篇內容與形式難以區分,內容即形式,形式也就是內容的作品。
鞏固練習
1. 課文中主人公對斑點的猜測共有幾次?
2.概括《墻上的斑點》這篇小說寫法上的特點。
參考答案
1.共六次。 a .“紅”的聯想(為了確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這個斑點,作者想起了冬天爐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樓上飄揚著一面鮮紅的旗幟,想到了無數紅色騎士潮水般地騎馬躍上黑色崖壁的側坡)。 b.看到斑點好象是一枚釘子留下的痕跡,就想到了掛在釘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貴婦人的小肖像畫,想到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鐵路旁郊外的別墅。 c.看著斑點太大太圓,不象釘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類的無知,想到了遺失的東西,想到了生活飛快的速度,想到了來世。 d.覺得斑點很可能是一個暗黑色的圓形物體或一片夏天殘留下來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亞,想起了人類保護自我形象的本能,想到了倫敦的星期日,還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e.看到斑點是凸出在墻上的圓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師和他的老伴以及學者。 f.仔細看斑點時,就覺得好象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塊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樹,想到樹的生存。
2.①《墻上的斑點》通篇是內心獨白。“我”看到墻上有一塊黑色的“污跡”,意識就隨之飄逸開去,后來發現,這一污跡原是一只蝸牛。這一斑點是蝸牛或別的什么,在小說中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客觀事物“蝸牛”充當了“我”意識轉向的契機,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關的零碎的思緒連成一體。 ②“我”從看到墻上有一斑點引發了一連串漫無邊際的自由聯想。想到人生無常,想到莎士比亞,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樹木生長,意識隨意流動,最后才回到那斑點,原來是一只蝸牛。
墻上的斑點① 篇4
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1.了解伍爾夫及意識流小說;
2.閱讀小說,初步了解意識流小說的特征;
3.感知主人公意識流動的過程;
4.分析小說意識流的表現手法。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伍爾夫的小說創作實踐推動了現代小說的發展,她的理論進一步鞏固了意識流小說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國文學界的一位傳奇人物。今天,我們來賞析她的第一篇意識流小說,看看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有什么不同。
二、簡介伍爾夫及意識流小說
教師可以根據擴展資料中的相關內容來簡介作者及意識流小說。重點可放在對意識流小說的介紹上。
三、初讀小說,整體感知
揭示: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說。女主人公冬日平坐在壁爐前吸煙,透過煙霧,看到墻上的一個斑點。她反復猜想著它是什么,于是無數“無意識的幻覺”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顯示精神世界紛繁復雜的意識流動。作者一慣認為,藝術的任務不是再現客觀世界,而是表現客觀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識中的反映,表現感情、感覺、聯想、想象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這種藝術主張在這篇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四、再讀小說,探究小說寫法上的特點
教師讓學生讀出自己喜歡的片斷,并加以分析,最后,在學生發言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可歸納要點:
1.通篇是內心獨白。“我”看到墻上有一塊黑色的“污跡”,意識就隨之飄逸開去,后來發現,這一污跡原是一只蝸牛。這一斑點是蝸牛或別的什么,在小說中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客觀事物“蝸牛”充當了“我”意識轉向的契機,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關的零碎的思緒連成一體。
2.“我”從看到船上有一斑點引發了一連串漫無邊際的自由聯想。想到人生無常,想到莎士比亞,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樹木生長,意識隨意流動,最后才回到那斑點,原來是一只蝸牛。
第二課時
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的對比
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回憶曾經閱讀過的小說(以教材中的為主),并讓學生對某一篇傳統意義上的小說進行分析,然后大家針對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發表自己的見解,其間可讓學生誦讀相關段落。之后教師總結如下:
1.意識流小說打破了傳統小說由作家出面介紹人物、安排情節、評論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方式,重在表現人物的各種意識流動的過程。它常常集中筆墨去開掘人物的內心世界,特別是人物的意識流動。描寫主人公看到墻上有一個斑點而引發的一連串漫無邊際的遐想,采用內心獨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剖析內心的奧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靈魂世界。此外,意識流小說主張取消作品的故事情節,讓人物自己直接展開自己的意識活動過程 。在意識流小說里,即使是描繪環境、外貌、舉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從旁敘述,而是通過人物自身的回憶、體驗、感知和想象表現出來。
2.自由聯想是意識流小說的又一藝術特征。自由聯想包括事實與夢幻、現實與回憶的相互交織,來回流動。意識流小說家直接從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聯想”的理論,把它們作為自己創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聯想,是人腦對客觀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反映。意識流小說家在運用自由聯想時,卻表現出意識流動的跳躍性、隨意性和突兀多變、無規則的特點。寫主人公看到,思緒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無常,想到莎士比亞,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樹木生長,意識隨意流動,最后才回到那斑點,原來是一只蝸牛。這一連串的“自由聯想”展現了主人公頭腦中意識流動的隨意性、跳躍性。
3.打破時空界限,進行立體交叉式的敘述以及多層次結構是意識流小說的又一特點。傳統小說的回憶倒敘,雖然也有將時序顛倒、打破時空界限的,但在具體“回憶”的那段時間,時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識流小說則不同,它們在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時,把過去、現在和未來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滲透,而導致作品在時間與空間上形成多層次的結構,頗具立體感。意識流小說的“回憶”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許多回憶互相沖擊碰撞,用以顯示人物意識活動的突兀變化。小說中主人公的遐想,“斑點”成了主人公從一種思緒轉向另一種思緒的中間媒介,從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軌跡,使作品渾然一體,具有內在的和諧。
4.伍爾夫否定生活的客觀性和現實性,強調“內心真實”。她認為“生活是一圈光暈,一個始終包圍著我們意識的半透明層”,在一個普通的日子里,一個普通人的“頭腦接受著千千萬萬個印象——細小的、奇異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鋒利的鋼刀刺下來的。這些印象來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陣陣不斷墜落的無數微塵”,這就是真實的生活。因此,視接近生活的本來面目為己任的作家,就會深入到人物的意識深層,他們的作品也就會“沒有情節,沒有喜劇,沒有悲劇,沒有已成俗套的愛情穿插或是最終結局”。她呼吁:“讓我們在那萬千微塵紛墜心田的時候,按照落下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讓我們搞出每一事每一景給意識印上(不管表面看來多么互無關系,全不連貫)的痕跡吧。”
探究活動
從看意識流小說的詩意美
研究提綱:
(1)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特征
(2)的語言美(詩性語言)
(3)的結構美(詩性結構)
(4)的想像美(詩意想像)
(5)意識流小說中的詩意美集中體現在中的“三美”
參讀書目:
(1)高行健《現代小說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2)戴維·洛奇著,王峻巖等譯《小說的藝術》,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3)金開誠《文藝心理學論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
(4)伍爾夫著,劉炳善譯《書和畫像》,三聯出版社1994年版。
(5)《弗吉尼亞·伍爾夫文集》,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版。
試論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生命觀
研究提綱:
(1)弗吉尼亞·伍爾夫生命觀的基本內涵
(2)弗吉尼亞·伍爾夫生命觀的形成
(3)從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小說看她的生命觀
(4)從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散文作品看她的生命觀
(5)弗吉尼亞·伍爾夫生命觀對我們的啟迪
參讀書目:
(1)伍厚凱《弗吉尼亞·伍爾夫存在的瞬間》,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伍爾夫研究》,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3)孔小炯譯《伍爾夫隨筆集》,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
(4)黃梅、張耀東譯《伍爾夫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5)《弗吉尼亞·伍爾夫文集》,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版。
墻上的斑點① 篇5
鄧浩
(英)弗吉尼亞·伍爾夫
教學目的:
9.積累文中詞語,并熟練運用。
10.了解意識流小說的特點。
11.學習作者獨特的藝術構思和結構形式。
12.分析心理描寫在意識流小說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獨特的藝術構思和結構形式。
教學難點 :意識流小說的特點。
教學課時:2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預習;第二課時分析了解小說特點)
教學方法:解讀法。
教學過程 :
一.教學導入 :
前面我們學習了解了西方表現主義文學的藝術特點,也是在20世紀初期,還興起了一種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流派——意識流小說,今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種小說的藝術特色。請看伍爾夫的《墻上的斑點》。
二.作者介紹:
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亞·斯蒂芬,是英國現代著名的女小說家、評論家和散文作者。她的小說創作實踐推動了現代小說的發展,她的理論進一步鞏固了意識流小說的地位,她的影響在文學上經久不衰。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英國對伍爾夫的評價一直偏低。從70年代起,英國文學研究領域卻突發了對她重新研究的興趣,甚至對她的“發瘋”、相貌、癖性、愛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進行專題研究。弗吉尼亞·伍爾夫已成為英國文學界的一位傳奇人物。
1882年,弗吉尼亞·伍爾夫生于倫敦,父親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學識淵博、頗有聲望的哲學家和評論家。弗吉尼亞自幼身體孱弱,未上學,在家跟著父親讀書。當時許多學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親的博學、家藏書籍的豐富以及學者名流的影響熏陶,使她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細膩敏感的性格。1904年父親去世后,她遷居倫敦文化區布盧姆斯伯里,后來她的家就成了“布盧姆斯伯里團體”的活動場所。這個文學團體的成員時常在一起討論問題,反對當時的社會風尚,反對文學藝術方面的清規戒律,提倡自由探索。這個團體不僅對她本人后來的創作思想和創作技巧有影響,而且對兩次大戰之間的英國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1912年,弗吉尼亞與倫納德結婚。在丈夫的鼓勵下,伍爾夫開始創作小說。1917年,夫婦倆在自己的寓所樓下創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爾夫自己的一些作品。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詩集和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一些短篇小說。
伍爾夫自幼精神比較脆弱,精神分裂癥曾多次發作。進人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惡化,但她仍奮力寫作經常在一本書寫完之前就開始醞釀新作,但每寫成一部作品總是感到不滿意,情緒時常處于困惑和消沉的狀態。1941年3月,伍爾夫由于對剛完成的小說《幕間》不滿意,又因為“二戰”戰火已燃燒到英國,更由于她確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癥即將復發,便留下一紙絕命書,感謝丈夫多年對她的關懷和照顧,隨后就投河自盡。
伍 爾夫的主要作品有《墻上的斑點》《海浪》《到燈塔去》《雅格布的房間》《達洛衛夫人》,散文集《普通讀者》兩部。
三.預習診斷:
1.選擇注音正確的一項( A )
A.簇擁(cu) 贗品(yan) 別墅(shu) 鐵箍(gu)
B.積蓄(xu) 籠罩(zhao) 蕪菁(jing) 呆滯(chi)
C.地毯(tan) 古冢(zhong) 都鐸(duo) 箭鏃(cu)
D.鰭翅(qi) 鳥窠(ke) 慫恿(cong) 褶皺(zhe)
2.選詞填空:
①大地的寒氣 (凜凜、凜冽)逼人,壓得樹木的纖維一根根地斷裂開來。
②一定有哪位古物收藏家把這些白骨 (挖掘、發掘)出來,給它們起了名字……
③惠特克序列表被送進垃圾箱,給我們大家留下一種令人 (沉迷、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話……
④人們總是本能地 (保護、保障)自己的形象,不讓偶像崇拜或是什么別的處理方式使它顯得可笑。
3.判斷下列成語使用是否正確:
①這個地區位處熱帶雨林地區,山上的泉水源源不斷地流如小河,跳下山崖,形成一幅幅壯美的瀑布。(錯誤,只能用于別的事物,表比喻)
②這件事不能長期拖延下去不做決斷,懸而不決對誰都沒有好處。(錯誤,與前一分句重復)
③他為人閑散,回到家吃得心滿意足之后,卻什么正事都不干。(錯誤,應用“酒飽飯足”)
四.題解
《墻上的斑點》是弗吉尼亞·伍爾夫于1919年發表的第一篇意識流小說。
在《墻上的斑點》問世之前的1915年,伍爾夫發表了《論現代小說》一文,開始闡述意識流的基本觀點。她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她的真實觀和藝術觀。她認為,小說創作不應停留在對客觀事物的表面摹寫上,而應追尋生活的內在真實。這種內在真實就是生活現象在人們內心深處引發的“變化多端、不可名狀、難以界說的內在精神”。小說家的職責,就是要把這種內在的真實“用文字表達出來并且盡可能刪除外部的雜質,而要做到這一點,小說家就要拋棄常規,采取一種新的方式”,“讓我們按照那些微塵紛紛墜落到人們頭腦中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讓我們追蹤這種模式,不論從表面上看來它是多么不連貫,多么不一致;按照這種模式,每一個情景或細節都會在意識中留下痕跡”。《墻上的斑點》正是一篇實踐了作者描繪內在真實的藝術主張的作品。
五.意識流小說與心理小說
意識流小說是典型的心理小說,人物的意識流動成為小說的絕對主體。《墻上的斑點》突破傳統小說的套路,沒有情節,沒有環境,也沒有結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間的沒有行動的印象感覺和沉思冥想,將我們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說的敘述者面目模糊,從文中內容推測,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墻上的斑點以后所引發的內心活動。這內心活動主要是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表現出來的,于是我們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寫,又有淺嘗輒止的歷史點擊,還有不時生發的迷惘、虛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憂郁的情緒。
六.小說的內容與結構形式
以一個支點為軸心向四周輻射,是伍爾夫小說的獨特結構形式。在課文中,“墻上的斑點”是一個象征性意象,代表著現象世界。在結構上它是作者進人心理世界的一個跳板或者支點。也就是說,作品中的人物是從墻上的那個斑點出發而產生出許多聯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聯想又都是以這個斑點作為支點而生發開去的。從支點出發,彈出思緒,再返回支點,再彈出思緒……如此循環往復,表現出了人物散漫無序的意識活動。
具體地說,課文中主人公對于斑點的猜測共有六次:
1.為了確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這個斑點,作者想起了冬天爐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樓上飄揚著一面鮮紅的旗幟,想到了無數紅色騎士潮水般地騎馬躍上黑色巖壁的側坡。
2.看到斑點好像是一枚釘子留下的痕跡,就想到了掛在釘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貴婦人的小肖像畫,想到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了鐵路旁郊外的別墅。
3.看著斑點太大太圓,不像釘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類的無知,想到了遺失的東西,想到了生活飛快的速度,想到了來世。
4.覺得斑點很可能是一個暗黑色的圓形物體或一片夏天殘留下來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亞,想起了人類保護自我形象的本能,想起了倫敦的星期日,還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看到斑點是凸出在墻上的圓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師和他的老伴以及學者。
6.仔細看斑點時,就覺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塊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樹,想到樹的生存。
7.最后,終于發現,墻上的斑點原來是一只蝸牛。
這種以斑點為中心的紛繁的意識活動形成了一種立體的輻射結構,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圍繞著花蕊的盛開的鮮花。整個敘述貌似散漫無羈,實則結構對稱,構思嚴謹。
在小說中,我們分不清哪些是內容,哪些是對內容的表達。意識流先驅人物亨利·詹姆斯說:“針和線分離就不能縫衣,內容和形式割裂即不成其為藝術品。”《墻上的斑點》就是這樣一篇內容與形式難以區分,內容即形式,形式也就是內容的作品。
七. 關于小說的主題:
有人曾經指責伍爾夫的小說過分關注自我和內心,缺乏社會性。其實,當我們讀到伍爾夫發出的“該死的戰爭;讓戰爭見鬼去吧”的心聲時,讀到她想象出的那個“沒有教授、沒有專家、沒有警察面孔的管家”,也沒有“尊卑序列表”的“十分可愛的世界”時,社會的“微塵”已然落到了作者的心靈上,并且激起了回響與反應。這說明不描寫社會生活,并不等于遠離社會生活。通過人物的意識來折射現實,同樣能表現出社會性。這正如伍爾夫自己所認為的那樣:“小說就像一張蜘蛛網。也許只是極其輕微地黏附著,然而它還是四只腳都黏附在生活之上。”因此,從作者無拘無束的意識流動中,我們依然可以著到作者對于人生的思索,對于現實的不滿,以及對于自由、理想的追求。傳統小說中也有心理描寫,但那些心理描寫都是局部的,是依附于人物、情節或環境并為之服務的。意識流小說則將人物心理的意識流動作為獨立的事件,置于作品的主體位置,表現出對傳統小說的反叛性。
八.處理課后作業 :略見教師用書。
九.印發易曉明《〈墻上的斑點〉賞析》一文,學生結合文章分析仔細賞讀小說。
十.教學后記:
西方現代文學對于習慣于追求情節的中國人來說,閱讀甚難,而高中生閱讀更難,教學關鍵是讓學生了解文學流派的特點,不必過分糾纏與文字語句。
[1]
墻上的斑點① 篇6
一、導入語
作者介紹、意識流文學流派的介紹:
多媒體顯示: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英國著名的女作家。生于倫敦的一個書香名門之家。弗吉尼亞天分很高,從小就立志要當作家,二十二歲時開始在《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等報刊上發表文章。她的主要文學成就在于小說——她是“意識流”文學的開創者之一,這方面的小說代表作有《雅各的房間》(1921)、《黛洛維夫人》(1925)、《到燈塔去》(1927)、《海浪》(1931)等。在小說創作之余,她還寫了大量的文學評論,收入《普通讀者》(1925)和《普通讀者二集》(1932)等書之中,此外,她的作品還有傳記和女權問題論著《自己的一間屋》(1929)。
教師介紹:1882年,弗吉尼亞•伍爾夫生于倫敦,父親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學識淵博、頗有聲望的哲學家和評論家。弗吉尼亞自幼身體孱弱,未上學,在家跟著父親讀書。當時許多學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親的博學、家藏書籍的豐富以及學者名流的影響熏陶,使她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細膩敏感的性格。19xx年父親去世后,她遷居倫敦文化區布盧姆斯伯里,后來她的家就成了“布盧姆斯伯里團體”的活動場所。這個文學團體的成員時常在一起討論問題,反對當時的社會風尚,反對文學藝術方面的清規戒律,提倡自由探索。這個團體不僅對她本人后來的創作思想和創作技巧有影響,而且對兩次大戰之間的英國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19xx年,弗吉尼亞與倫納德結婚。在丈夫的鼓勵下,伍爾夫開始創作小說。1917年,夫婦倆在自己的寓所樓下創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爾夫自己的一些作品。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詩集和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一些短篇小說。伍爾夫自幼精神比較脆弱,精神分裂癥曾多次發作。進入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惡化,但她仍奮力寫作,經常在一本書寫完之前就開始醞釀新作,但每寫成一部作品總是感到不滿意,情緒時常處于困惑和消沉的狀態。1941年3月,伍爾夫由于對剛完成的小說《幕間》不滿意,又因為“二戰”戰火已燃燒到英國,更由于她確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癥即將復發,便留下一紙絕命書,感謝丈夫多年對她的關懷和照顧,隨后就投河自盡。
關于意識流文學
多媒體顯示并講解:20世紀20年代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崛起的新流派。因直接再現精神生活世界,強調描寫人的意識潛流而得名。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現實面前,普遍感到悲觀、孤寂,并接受當時哲學界推行的非理性主義影響而產生的。它著重描寫人的意識活動,發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取消傳統小說的故事情節,打破時空的局限,以意識流動為結構;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透視人物內心奧秘。在表現手法上,意識流作家較多地采用了內心獨白、時序顛倒的敘述方法;象征性的藝術結構;自由聯想;類似蒙太奇的銜接技巧;語言形式的離奇的試驗以及舍棄標點符號等等。由于意識流小說家的主觀性和片面性,使得他們的小說走到荒謬絕倫的地步,而終于衰落下來,被其他藝術流派所代替。但是,作為一種藝術手法來說,“意識流仍有其可取之處。意識流小說能打破界限,進行立體交叉式的敘述,在有限的篇幅,短暫的時間內,反映出人物思想活動的全過程,因而具有較大的濃縮性凝聚力。
二、歸納提要
1.學生在第一課時預習的基礎上,概括本篇小說的內容提要。
示例1: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說。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爐前吸煙,透過煙霧,看到墻上的一個斑點。她反復猜想著它是什么,于是無數“無意識的幻覺”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顯示精神世界紛繁復雜的意識流動。作者一貫認為,藝術的任務不是再現客觀世界,而是表現客觀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識中的反映,表現感情、感覺、聯想、想像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這種藝術主張在這篇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示例2:作品以內心獨白的形式寫一個女士由墻上的一個斑點所引發的種種聯想:她想到生命的神秘,想到人生的無常,想到莎士比亞,想到法庭上的訴訟程序等,最后又回到那個斑點本身,那個斑點不過是只爬在墻上的蝸牛。
示例3:從敘事的角度看,作品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以內心獨白的方式,通過回憶交代了發現斑點的時間、當時的情形、斑點所在的位置、斑點的運動及顏色等情況。第二部分先寫猜測斑點是否是釘痕及由此推測所引發的聯想;再猜測是否是花瓣的印痕及由此猜測所引發的聯想;然后猜測斑點是古冢還是釘頭所引發的聯想。第三部分寫認清斑點,原來是只爬在墻上的蝸牛。
(還可以有很多的示例,目的在于使學生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多角度地理解課文)
2.理解墻上斑點的象征意義和作用。
示例1:斑點是生活的某種象征或暗示,作者想探索生活的真相、真諦,生活究竟是什么呢?作者展開了一系列的想像,從古到今,上下求索。也許本來覺得這個斑點是多么的神秘,多么的深奧,于是費了那么多的心思去解釋,待她走近一看,原來是只蝸牛。也許生活就這么簡單,這么可笑,也許我們的探索還只能永遠停留在它的表面。
示例2:“墻上的斑點”在文章中反復出現,達九次之多,它是作者聯想和想像的一個觸發點和起點。比如第二段,作者把斑點想像成一只釘子留下的痕跡,又由釘子想到釘子的用途——掛油畫,又由此想到房主人等等。文章開頭寫看到一個斑點,最后點出是蝸牛,首尾呼應。因此可以把斑點看成是作者意識流動的一條聯想的線索,也正因為有了這條線索,才使得整篇文章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
示例3:作者對墻上的斑點的最初猜測是釘子,而最終告訴我們的是蝸牛,在英文里,釘子(nail)和蝸牛(snail)只有一個字母“s”的差別,我以為這是作者預設的一個諷喻,是作者美學思想與人生觀念的反映。在作者看來,墻上的斑點究竟是什么毫無意義,它與一切具體事物的聯系也并不重要。真正有意義的或者說至關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識活動與意識反應。這實際是在證明,人的精神活動比枯燥的現實更豐富、更生動、更重要。
示例4:“墻上的斑點”雖然本身并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但它是作者意識流產生的觸點和起點,即由“斑點像什么”或“如果它是什么”來引發作者的意識。結構上,由于“墻上的斑點”的間隔性出現,使得文章張弛有度,伸縮自如。
三、品味課文,隨感隨錄
默讀品味課文,在哪些地方有自己的感悟,隨手作下點評或批注。
示例1:“只有充塞著光亮和黑暗的空間,中間隔著一條條粗大的莖干,……玫瑰花形狀的斑塊,隨著時光的流逝,它會越來越清楚、越——我也不知道怎樣……”引申聯想、想像。
示例2:“所有這一切歷史的虛構是多么沉悶啊!……連那些真誠地相信自己不愛聽別人贊揚的謙虛而灰色的人們頭腦里,也經常會產生這種想法。……”注意連貫、變換而引申生發出來的線索,把握思路的連續性。
示例3:“世界會變得多么悶人、多么浮淺、多么光禿、多么凸出啊!”怎么會變得“凸出”?因為背景突出主體消隱了。
示例4:“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準確;人類是多么無知……和我們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帶有多少偶然性啊……”這段話深刻表現了現代西方人難以把握自己命運的情懷。我們知道,意識流小說是上世紀20年代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崛起的新流派。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現實面前,普遍感到悲觀、孤寂,并接受當時哲學界推行的非理性主義影響而產生的。弗吉尼亞•伍爾夫時時處于一種封閉孤獨的心理狀態,時時感受到命運的不確定性的思想意識,由此可以推斷出。
“這種情形就像坐火車一樣,我們在火車里看見路旁郊外別墅里有個老太太正準備倒茶,有個年輕人正舉起球拍打網球,火車一晃而過,我們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輕人分了手,把他們拋在火車后面”。這段話說明生活是多么的不可捉摸,難以把握,人與人之間是多么的飄忽不定,生活中充滿了偶然和碰巧。
示例5:在這篇小說中,作者大量運用了色彩詞,而且基本上是冷暖兩色交替出現。請看開頭一段:作者先連用了四個“紅”:“黃色的火光”(通常人的視覺中“火光”也是一種“紅”)“火紅的炭塊”“鮮紅的旗幟”“紅色騎士”;接著便出現兩個“黑”:“黑色巖壁”“呈暗黑色”。“紅”與“黑”分屬冷暖色調中的兩個極致,它們先后出現,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預示著作品中涌動著兩種對立的情感:亢奮與壓抑,渴望與沉淪,開放與封閉,自由與禁錮,即作者說的“興奮或痛苦的思想”。可以說,開頭出現的這兩種顏色,實際上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調,接下去出現的幻象,可以說都是這兩種情感的形象展示。由此可見,意識流小說中的幻象并非胡思亂想,更不是致幻劑下的怪異形象,它在貌似荒唐的連綴中,表現出作者明確的意識指向,它是作者“注意”與“選擇”的結果,正如“意識流”這個概念的發明者威廉•詹姆斯所說的:“意識始終是對于它的對象的一部分,比另一部分更感興趣,并且在思想進行的全部時間,都在歡迎這個,拒絕那個,換言之,都在選擇。”
示例6:弗吉尼亞•伍爾夫經常借助一種閃爍其詞的風格,努力描繪那些在意識中不斷跳躍流動的物象,使文本具有一種詭譎神秘,散漫不羈的特征。但由于時時處處流露出來的對生活的頓悟,卻使這些平常而又奇特,瑣屑而又稍縱即逝的無數個意象顯出了一種強勁的穿透力。在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筆下,那些驚人的哲理,常有以下作用:①用來引導過渡,如在對斑點展開聯想之前,她寫道:“我們的思緒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擁著一件新鮮事物,像一群螞蟻狂熱地抬一根稻草一樣,抬了一會,又把它扔在那里。”這句話既說明了人的思維與意識的特點,也為自己后面的聯想奠定了基礎。②用來概括總結,例如當她的思路從斑點聯想到木塊上的裂紋,聯想到木板,再聯想到樹及樹的倒下后,寫道:“即使到了這種地步,生命也并沒有結束。這棵樹還有一百萬條堅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這個句子,是對前面一次連續的意識流動的提煉,從中揭示了生命的本質與意義。③用來突現并提升主題,《墻上的斑點》所要表現的是生命的神秘與不可控制,從而否定束縛生命的種種陳規陋習,追求生活的自由流暢,為此,在作品中,多次出現相關的哲理式句子,如“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準確!人類是多么無知!為了證明我們對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么無法加以控制——和我們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帶有多少偶然性啊”“人們在兒童時期就認為這些事物是正統,是標準的、真正的事物,人人都必須遵循,否則就得冒打入十八層地獄的危險”“這里是多么寧靜啊——假如沒有惠特克年鑒——假如沒有尊卑序列表”。這些句子,使文本的意義變得明確起來,使讀者對作者頭腦中的無數個印象也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
四、探究質疑
有的人認為意識流的作品筆法散漫隨意,它是不講究結構的,從中你找不到任何結構的脈絡,你這樣認為嗎?請以《墻上的斑點》為例,試作探討分析。
人們對意識流小說的誤讀,很多情況源于對意識流小說結構的這種誤解,這也是意識流小說家的美學思想不能持久地為大眾所接受的重要原因。其實,意識流小說并非不要結構,只是它們對傳統的文本進行了解構,重組了自己的小說結構,或者說是在一種新的美學形態和形式中重建了人的經驗。即擺脫那種依賴情節及其后續發展的傳統的束縛,反對對“事物的精心編造”,轉而尋求“表現轉瞬即逝的感覺,或頭腦中意識與無意識的精神活動,然后將其與外部同一樣式和節奏的一種更加普遍的意識聯系在一起。瞬間的反應、暫時的情緒、短暫的刺激、隨意的暗示和游離的想法,實際上‘集中’在與某些相互連貫和構成事物的文體關系上”(安德魯•桑德斯著,谷啟楠等譯《牛津英國簡明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細讀《墻上的斑點》,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這種“事物中的相互連貫”。這里有必要將作者意識的流動作一番剖析。在《墻上的斑點》一文中,作者主要采用了兩種流動方式,一種是跳躍式流動,一種是連環式流動。跳躍式流動又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平行跳躍流動,即事物與事物之間處于一種平行的關系。例如鳥籠子、鐵裙箍、鋼滑冰鞋、安女王時代的煤斗子、彈子戲球臺、手搖風琴、珠寶等,這些事物可以隨意編排,不存在排序上的先后。另一類是層進式的跳躍流動,即事物之間存在著濃淡深淺高低大小早晚等關系,例如斑點——釘子——肖像畫——老房子——舊房客——火車上所見等等,這些事物無論是它的形式還是意義,都具有一定的層次性,是不能任意排列的。連環式流動,類似于我們修辭學上的“頂針”,即由前一個物象引出后一個物象。例如古冢——墳墓或營地——白骨——收藏家(收藏白骨)——牧師(與收藏家通信)——老伴(借考證帶老伴旅行)——櫻桃醬、書房(此時老伴正想做櫻桃醬或收拾書房)——營地或墳墓(牧師的希望)等,可以說這些物象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由一件事引發出另一件事,它們之間具有一種密切的連環關系。由于作者采用了這樣兩種意識流動的方式,所以,小說在松散的表面下,隱藏著嚴謹的深層結構。除此以外,小說采用變式反復的手法進行過渡,也使結構變得自然合理。如“如果這個斑點是一只釘子留下的痕跡”“我還是弄不清那個斑點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是釘子留下的痕跡”“可是墻上的斑點不是一個小孔。它很可能是什么暗黑色的圓形物體”“在某種光線下面看墻上那個斑點,它竟像是凸出在墻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圓形的”“假如我在此時此刻站起身來,弄明白墻上的斑點果真是——我們怎么說不好呢?——一只巨大的舊釘子的釘頭”“我一定要跳起來親眼看看墻上的斑點到底是什么?——是只釘子?一片玫瑰花瓣?還是木塊上的裂紋?”“真的,現在我越加仔細地看著它,就越發覺得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塊木板。”“哦,墻上的斑點!那是一只蝸牛”。這些過渡句既顯示出作者語言的豐富性,更使意識的流動顯得環環相扣,前呼后應。
五、拓展延伸
以《墻上的斑點》為依據,還可以通過與傳統小說的比較,試總結意識流小說的特點。
示例1:傳統小說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意識流小說則通過描繪人的意識來反映個人內心的自省。
示例2:這些作品的結構與傳統的寫實主義作品的結構是不同的。它打破了傳統小說基本上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系而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故事的敘述不是按時間進展依次循序直線前進,而是隨著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故事。意識流小說中故事的安排和情節的銜接,一般不受時間、空間或邏輯、因果關系的制約,往往表現為時間、空間的跳躍、多變,前后兩個場景之間缺乏時間、地點方面的緊密的邏輯聯系。時間上常常是過去、現在、將來交叉或重疊。但這樣的作品也不是毫無組織的一片混亂,自由聯想也不是毫無依據或漫無邊際。這種小說常常是以一件當時正在進行的事件為中心,通過觸發物的引發,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散又收回,經過不斷循環往復,形成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
示例3:意識流小說打破了傳統小說由作家出面介紹人物、安排情節、評論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方式,重在表現人物的各種意識流動的過程。它常常集中筆墨去開掘人物的內心世界,特別是人物的意識流動。《墻上的斑點》描寫主人公看到墻上有一個斑點而引發的一連串漫無邊際的遐想,采用內心獨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剖析內心的奧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靈魂世界。在意識流小說里,即使是描繪環境、外貌、舉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從旁敘述,而是通過人物自身的回憶、體驗、感知和想像表現出來。
示例4:自由聯想是意識流小說的又一藝術特征。自由聯想包括事實與夢幻、現實與回憶的相互交織,來回流動。意識流小說家直接從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聯想”的理論,把它們作為自己創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聯想,是人腦對客觀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反映。意識流小說家在運用自由聯想時,卻表現出意識流動的跳躍性、隨意性和突兀多變、無規則的特點。《墻上的斑點》寫主人公看到墻上的斑點,思緒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無常,想到莎士比亞,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樹木生長,意識隨意流動,最后才回到那斑點,原來是一只蝸牛。這一連串的“自由聯想”展現了主人公頭腦中意識流動的隨意性、跳躍性。
示例5:打破時空界限,進行立體交叉式的敘述以及多層次結構是意識流小說的又一特點。傳統小說的回憶倒敘,雖然也有將時序顛倒、打破時空界限的,但在具體“回憶”的那段時間,時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識流小說則不同,它們在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時,把過去、現在和未來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滲透,而導致作品在時間與空間上形成多層次的結構,頗具立體感。意識流小說的“回憶”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許多回憶互相沖擊碰撞,用以顯示人物意識活動的突兀變化。小說《墻上的斑點》中主人公的遐想,“斑點”成了主人公從一種思緒轉向另一種思緒的中間媒介,從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軌跡,使作品渾然一體,具有內在的和諧。
示例6:傳統小說中也有心理描寫,但那些心理描寫都是局部的,是依附于人物、情節或環境并為之服務的。意識流小說則將人物心理的意識流動作為獨立的事件,置于作品的主體位置,表現出對傳統小說的反叛性。
●板書設計
●延伸閱讀
下文是愛爾蘭著名意識流小說家喬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中的一個片斷。它通過海浪的變幻與流動以及人物澎湃的思緒,展示了人物內心活動中通過自由聯想而涌現出來的記憶、思想和情感。閱讀之后,請寫出作者的聯想過程。
有人從萊希平臺上小心翼翼地走下臺階,女人下到了傾斜的海灘上,蔫蔫無力地邁著八字步,深陷在淤塞的泥沙里。像我,像阿爾吉,來到了我們強大的母親身邊。第一個助產婦的包沉甸甸地擺動著,另一個傘尖戳進了沙灘里。從市郊來,下班休息。弗洛倫斯•麥凱布太太,帕特•麥凱布的遺孀,真傷透了心,家住布賴德街。她的同行姐妹托著我的身軀使我哇哇墜地。從空虛混沌中創造。包里裝的什么?一個托著臍帶流產的死胎,裹在沾著血的棉絮里默默無聲。臍帶是代代相連、串聯盤繞、聯接眾生的細帶。因此,才有神秘主義的僧侶,愿像神一樣嗎?注視自己的肚臍眼吧。喂,這是金奇,接伊甸園:aaooi。
示例:我們通過主人公的眼睛看到了遠處出現的人影,他判斷出來者是兩個女人,她們走下了海灘,使他聯想起阿爾吉,這位英國詩人曾說:“我要回到偉大而甜蜜的母親身邊,大海啊,熱愛人類的母親。”主人公進一步看清:這兩個女人是助產婦,她們從市郊來,剛剛下班。現在他認出其中一個是麥凱布太太,并由此聯想起身世、住址。助產婦使他想起了自己的出生,上帝創世。助產婦身上的包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猜想包里裝的是拖著臍帶的死嬰,聯想起臍帶使代代相傳,一直與人類的始祖相通,進而又使他想起可以心神相通的另一種方法,即像神秘主義的伴侶可以通過凝視自己的肚臍而與神相通。這使他異想天開,把臍帶變成了電話線,并通過臍帶編織成的電纜打電話到伊甸園,其電話號碼為aaooi。
●學習卡片
感悟課文:
1.思想是可以飛翔的。
2.全篇沒有故事,沒有情節,沒有場面,沒有沖突,沒有時間、地點、場面等的介紹,甚至沒有人物——只有一個在自我世界里自由馳騁的“我”,而且你都看不出這個“我”的性別,“我”(或者她)幾乎與外部世界切斷了一切聯系。根據我們傳統的分析法來判斷,這個“我”其實也算不得人物,最多起到線索的作用,是這個“我”將看似毫不關聯的意象組合成塊;此外,在小說的結尾還出現了“一個人”,只說了一句話,我們同樣也不可能以傳統的小說人物形象來框定他。原來可以這樣寫小說,不僅小說。
3.《墻上的斑點》中的那種自由灑脫的語言,她對排比、類比與比喻等修辭手法的熟練運用,作者筆下那種雋永深刻的象征與暗示以及她對人類精神復雜性的闡釋等等,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弗吉尼亞•伍爾夫是一口清澈而深邃的精神之井,《墻上的斑點》則是這口井中泛起的一朵小水花,在你覺得你已看到它、把握它的時候,它已融人井水之中,除非你能喝干井水,你才可以說,你真正理解了它。
墻上的斑點① 篇7
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1.了解伍爾夫及意識流小說;
2.閱讀小說,初步了解意識流小說的特征;
3.感知主人公意識流動的過程;
4.分析小說意識流的表現手法。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伍爾夫的小說創作實踐推動了現代小說的發展,她的理論進一步鞏固了意識流小說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國文學界的一位傳奇人物。今天,我們來賞析她的第一篇意識流小說,看看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有什么不同。
二、簡介伍爾夫及意識流小說
教師可以根據擴展資料中的相關內容來簡介作者及意識流小說。重點可放在對意識流小說的介紹上。
三、初讀小說,整體感知
揭示: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說。女主人公冬日平坐在壁爐前吸煙,透過煙霧,看到墻上的一個斑點。她反復猜想著它是什么,于是無數“無意識的幻覺”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顯示精神世界紛繁復雜的意識流動。作者一慣認為,藝術的任務不是再現客觀世界,而是表現客觀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識中的反映,表現感情、感覺、聯想、想象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這種藝術主張在這篇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四、再讀小說,探究小說寫法上的特點
教師讓學生讀出自己喜歡的片斷,并加以分析,最后,在學生發言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可歸納要點:
1.通篇是內心獨白。“我”看到墻上有一塊黑色的“污跡”,意識就隨之飄逸開去,后來發現,這一污跡原是一只蝸牛。這一斑點是蝸牛或別的什么,在小說中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客觀事物“蝸牛”充當了“我”意識轉向的契機,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關的零碎的思緒連成一體。
2.“我”從看到船上有一斑點引發了一連串漫無邊際的自由聯想。想到人生無常,想到莎士比亞,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樹木生長,意識隨意流動,最后才回到那斑點,原來是一只蝸牛。
第二課時
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的對比
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回憶曾經閱讀過的小說(以教材中的為主),并讓學生對某一篇傳統意義上的小說進行分析,然后大家針對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發表自己的見解,其間可讓學生誦讀相關段落。之后教師總結如下:
1.意識流小說打破了傳統小說由作家出面介紹人物、安排情節、評論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方式,重在表現人物的各種意識流動的過程。它常常集中筆墨去開掘人物的內心世界,特別是人物的意識流動。描寫主人公看到墻上有一個斑點而引發的一連串漫無邊際的遐想,采用內心獨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剖析內心的奧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靈魂世界。此外,意識流小說主張取消作品的故事情節,讓人物自己直接展開自己的意識活動過程 。在意識流小說里,即使是描繪環境、外貌、舉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從旁敘述,而是通過人物自身的回憶、體驗、感知和想象表現出來。
2.自由聯想是意識流小說的又一藝術特征。自由聯想包括事實與夢幻、現實與回憶的相互交織,來回流動。意識流小說家直接從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聯想”的理論,把它們作為自己創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聯想,是人腦對客觀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反映。意識流小說家在運用自由聯想時,卻表現出意識流動的跳躍性、隨意性和突兀多變、無規則的特點。寫主人公看到,思緒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無常,想到莎士比亞,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樹木生長,意識隨意流動,最后才回到那斑點,原來是一只蝸牛。這一連串的“自由聯想”展現了主人公頭腦中意識流動的隨意性、跳躍性。
3.打破時空界限,進行立體交叉式的敘述以及多層次結構是意識流小說的又一特點。傳統小說的回憶倒敘,雖然也有將時序顛倒、打破時空界限的,但在具體“回憶”的那段時間,時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識流小說則不同,它們在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時,把過去、現在和未來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滲透,而導致作品在時間與空間上形成多層次的結構,頗具立體感。意識流小說的“回憶”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許多回憶互相沖擊碰撞,用以顯示人物意識活動的突兀變化。小說中主人公的遐想,“斑點”成了主人公從一種思緒轉向另一種思緒的中間媒介,從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軌跡,使作品渾然一體,具有內在的和諧。
4.伍爾夫否定生活的客觀性和現實性,強調“內心真實”。她認為“生活是一圈光暈,一個始終包圍著我們意識的半透明層”,在一個普通的日子里,一個普通人的“頭腦接受著千千萬萬個印象——細小的、奇異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鋒利的鋼刀刺下來的。這些印象來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陣陣不斷墜落的無數微塵”,這就是真實的生活。因此,視接近生活的本來面目為己任的作家,就會深入到人物的意識深層,他們的作品也就會“沒有情節,沒有喜劇,沒有悲劇,沒有已成俗套的愛情穿插或是最終結局”。她呼吁:“讓我們在那萬千微塵紛墜心田的時候,按照落下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讓我們搞出每一事每一景給意識印上(不管表面看來多么互無關系,全不連貫)的痕跡吧。”
探究活動
從看意識流小說的詩意美
研究提綱:
(1)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特征
(2)的語言美(詩性語言)
(3)的結構美(詩性結構)
(4)的想像美(詩意想像)
(5)意識流小說中的詩意美集中體現在中的“三美”
參讀書目:
(1)高行健《現代小說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2)戴維·洛奇著,王峻巖等譯《小說的藝術》,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3)金開誠《文藝心理學論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
(4)伍爾夫著,劉炳善譯《書和畫像》,三聯出版社1994年版。
(5)《弗吉尼亞·伍爾夫文集》,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版。
試論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生命觀
研究提綱:
(1)弗吉尼亞·伍爾夫生命觀的基本內涵
(2)弗吉尼亞·伍爾夫生命觀的形成
(3)從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小說看她的生命觀
(4)從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散文作品看她的生命觀
(5)弗吉尼亞·伍爾夫生命觀對我們的啟迪
參讀書目:
(1)伍厚凱《弗吉尼亞·伍爾夫存在的瞬間》,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伍爾夫研究》,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3)孔小炯譯《伍爾夫隨筆集》,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
(4)黃梅、張耀東譯《伍爾夫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5)《弗吉尼亞·伍爾夫文集》,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版。
墻上的斑點① 篇8
弗吉尼亞 · 伍爾夫
大約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頭來,第一次看見了墻上的那個斑點。為了要確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憶當時我看見了些什么。現在我記起了爐子里的火,一片黃色的火光一動不動地照射在我的書頁上;壁爐上圓形玻璃缸里插著三朵菊花。對啦,一定是冬天,我們剛喝完茶,因為我記得當時我正在吸煙,我抬起頭來,第一次看見了墻上那個斑點。我透過香煙的煙霧望過去,眼光在火紅的炭塊上停留了一下,過去關于在城堡塔樓上飄揚著一面鮮紅的旗幟的幻覺又浮現在我腦際,我想到無數紅色騎士潮水般地騎馬躍上黑色巖壁的側坡。這個斑點打斷了我這個幻覺,使我覺得松了一口氣,因為這是過去的幻覺,是一種無意識的幻覺,可能是在孩童時期產生的。是一塊圓形的小跡印,在雪白的墻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爐上方大約六七英寸的地方。
我們的思緒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擁著一件新鮮事物,像一群螞蟻狂熱地抬一根稻草一樣,抬了一會,又把它扔在那里……如果這個斑點是一只釘子留下的痕跡,那一定不是為了掛一幅油畫,而是為了掛一幅小肖像畫——一幅卷發上撲著白粉、臉上抹著脂粉、嘴唇像紅石竹花的貴婦人肖像。它當然是一件贗品,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會選那一類的畫——老房子得有老式畫像來配它。他們就是這種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我常常想到他們,都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因為誰都不會再見到他們,也不會知道他們后來的遭遇了。據他說,那家人搬出這所房子是因為他們想換一套別種式樣的家具,他正在說,按他的想法,藝術品背后應該包含著思想的時候,我們兩人就一下子分了手,這種情形就像坐火車一樣,我們在火車里看見路旁郊外別墅里有個老太太正準備倒茶,有個年輕人正舉起球拍打網球,火車一晃而過,我們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輕人分了手,把他們拋在火車后面。
但是,我還是弄不清那個斑點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是釘子留下的痕跡。它太大、太圓了。我本來可以站起來,但是,即使我站起身來瞧瞧它,十之八九我也說不出它到底是什么;因為一旦一件事發生以后,就沒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發生的了。唉!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準確!人類是多么無知!為了證明我們對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么無法加以控制——和我們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帶有多少偶然性啊——我只要列舉少數幾件我們一生中遺失的物件就夠了。就從三只裝著訂書工具的淺藍色罐子說起吧,這永遠是遺失的東西當中丟失得最神秘的幾件——哪只貓會去咬它們,哪只老鼠會去啃它們呢?再數下去,還有那幾個鳥籠子、鐵裙箍、鋼滑冰鞋、安女王時代的煤斗子、彈子戲球臺、手搖風琴——全都丟失了,還有一些珠寶,也遺失了。有乳白寶石、綠寶石,它們都散失在蕪菁的根部旁邊。它們是花了多少心血節衣縮食積蓄起來的啊!此刻我四周全是挺有分量的家具,身上還穿著幾件衣服,簡直是奇跡。要是拿什么來和生活相比的話,就只能比做一個人以一小時五十英里的速度被射出地下鐵道,從地道口出來的時候頭發上一根發針也不剩。光著身子被射到上帝腳下!頭朝下腳朝天地摔倒在開滿水仙花的草原上,就像一捆捆棕色紙袋被扔進郵局的輸物管道一樣!頭發飛揚,就像一匹賽馬會上跑馬的尾巴。對了,這些比擬可以表達生活的飛快速度,表達那永不休止的消耗和修理;一切都那么偶然,那么碰巧。
那么來世呢?粗大的綠色莖條慢慢地被拉得彎曲下來,杯盞形的花傾覆了,它那紫色和紅色的光芒籠罩著人們。到底為什么人要投生在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不會行動、不會說話、無法集中目光,在青草腳下,在巨人的腳趾間摸索呢?至于什么是樹,什么是男人和女人,或者是不是存在這樣的東西,人們再過五十年也是無法說清楚的。別的什么都不會有,只有充塞著光亮和黑暗的空間,中間隔著一條條粗大的莖干,也許在更高處還有一些色彩不很清晰的——淡淡的粉紅色或藍色的——玫瑰花形狀的斑塊,隨著時光的流逝,它會越來越清楚、越——我也不知道怎樣……
可是不是一個小孔。它很可能是什么暗黑色的圓形物體,比如說,一片夏天殘留下來的玫瑰花瓣造成的,因為我不是一個警惕心很高的管家——只要瞧瞧壁爐上的塵土就知道了,據說就是這樣的塵土把特洛伊城嚴嚴地埋了三層,只有一些罐子的碎片是它們沒法毀滅的,這一點完全能叫人相信。
窗外樹枝輕柔地敲打著玻璃……我希望能靜靜地、安穩地、從容不迫地思考,沒有誰來打擾,一點也用不著從椅子里站起來,可以輕松地從這件事想到那件事,不感覺敵意,也不覺得有阻礙。我希望深深地、更深地沉下去,離開表面,離開表面上的生硬的個別事實。讓我穩住自己,抓住第一個一瞬即逝的念頭……莎士比亞……對啦,不管是他還是別人,都行。這個人穩穩地坐在扶手椅里,凝視著爐火,就這樣——一陣驟雨似的念頭源源不斷地從某個非常高的天國傾瀉而下,進入他的頭腦。他把前額倚在自己的手上,于是人們站在敞開的大門外面向里張望——我們假設這個景象發生在夏天的傍晚——可是,所有這一切歷史的虛構是多么沉悶啊!它絲毫引不起我的興趣。我希望能碰上一條使人愉快的思路,同時這條思路也能間接地給我增添幾分光彩,這樣的想法是最令人愉快的了。連那些真誠地相信自己不愛聽別人贊揚的謙虛而灰色的人們頭腦里,也經常會產生這種想法。它們不是直接恭維自己,妙就妙在這里。這些想法是這樣的:
“于是我走進屋子。他們在談植物學。我說我曾經看見金斯威一座老房子地基上的塵土堆里開了一朵花。我說那粒花籽多半是查理一世在位的時候種下的。查理一世在位的時候人們種些什么花呢?”我問道—— ( 但是我不記得回答是什么 ) 也許是高大的、帶著紫色花穗的花吧。于是就這樣想下去。同時,我一直在頭腦里把自己的形象打扮起來,是愛撫地,偷偷地,而不是公開地崇拜自己的形象。因為,我如果當真公開地這么干了,就會馬上被自己抓住,我就會馬上伸出手去拿過一本書來掩蓋自己。說來也真奇怪,人們總是本能地保護自己的形象,不讓偶像崇拜或是什么別的處理方式使它顯得可笑,或者使它變得和原型太不相像以至于人們不相信它。但是,這個事實也可能并不那么奇怪?這個問題極其重要。假定鏡子打碎了,形象消失了,那個浪漫的形象和周圍一片綠色的茂密森林也不復存在,只有其他的人看見的那個人的外殼——世界會變得多么悶人、多么浮淺、多么光禿、多么凸出啊!在這樣的世界里是不能生活的。當我們面對面坐在公共汽車和地下鐵道里的時候,我們就是在照鏡子;這就說明為什么我們的眼神都那么呆滯而朦朧。未來的小說家們會越來越認識到這些想法的重要性,因為這不只是一個想法,而是無限多的想法;它們探索深處,追逐幻影,越來越把現實的描繪排除在他們的故事之外,認為這類知識是天生具有的,希臘人就是這樣想的,或許莎士比亞也是這樣想的——但是這種概括毫無價值。只要聽聽概括這個詞的音調就夠了。它使人想起社論,想起內閣大臣——想起一整套事物,人們在兒童時期就認為這些事物是正統,是標準的、真正的事物,人人都必須遵循,否則就得冒打人十八層地獄的危險。提起概括,不知怎么使人想起倫敦的星期日,星期日午后的散步,星期日的午餐,也使人想起已經去世的人的說話方式,衣著打扮、習慣——例如大家一起坐在一間屋子里直到某一個鐘點的習慣,盡管誰都不喜歡這么做。每件事都有一定的規矩。在那個特定時期,桌布的規矩就是一定要用花毯做成,上面印著黃色的小方格子,就像你在照片里看見的皇宮走廊里鋪的地毯那樣。另外一種花樣的桌布就不能算真正的桌布。當我們發現這些真實的事物、星期天的午餐、星期天的散步、莊園宅第和桌布等并不全是真實的,確實帶著些幻影的味道,而不相信它們的人所得到的處罰只不過是一種非法的自由感時,事情是多么使人驚奇,又是多么奇妙啊!我奇怪現在到底是什么代替了它們,代替了那些真正的、標準的東西?也許是男人,如果你是個女人的話;男性的觀點支配著我們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標準,訂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據我猜想,大戰后它對于許多男人和女人已經帶上幻影的味道,并且我們希望很快它就會像幻影、紅木碗櫥、蘭西爾版畫、上帝、魔鬼和地獄之類東西一樣遭到譏笑,被送進垃圾箱,給我們大家留下一種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話……
在某種光線下面看墻上那個斑點,它竟像是凸出在墻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圓形的。我不敢肯定,不過它似乎投下一點淡淡的影子,使我覺得如果我用手指順著墻壁摸過去,在某一點上會摸著一個起伏的小小的古冢,一個平滑的古冢,就像南部丘陵草原地帶的那些古冢,據說,它們要不是墳墓,就是宿營地。在兩者之中,我倒寧愿它們是墳墓,我像多數英國人一樣偏愛憂傷,并且認為在散步結束時想到草地下埋著白骨是很自然的事情……一定有一部書寫到過它。一定有哪位古物收藏家把這些白骨發掘出來,給它們起了名字……我想知道古物收藏家會是什么樣的人?多半準是些退役的上校,領著一伙上了年紀的工人爬到這兒的頂上,檢查泥塊和石頭,和附近的牧師互相通信。牧師在早餐的時候拆開信件來看,覺得自己頗為重要。為了比較不同的箭鏃,還需要作多次鄉間旅行,到本州的首府去,這種旅行對于牧師和他們的老伴都是一種愉快的職責,他們的老伴正想做櫻桃醬,或者正想收拾一下書房。他們完全有理由希望那個關于營地或者墳墓的重大問題長期懸而不決。而上校本人對于就這個問題的兩方面能否搜集到證據則感到愉快而達觀。的確,他最后終于傾向于營地說。由于受到反對,他便寫了一篇文章,準備拿到當地會社的季度例會上宣讀,恰好在這時他中風病倒,他的最后一個清醒的念頭不是想到妻子和兒女,而是想到營地和箭鏃,這個箭鏃已經被收藏進當地博物館的展柜,和一只中國女殺人犯的腳、一把伊利莎白時代的鐵釘、一大堆都鐸王朝時代的土制煙斗、一件羅馬時代的陶器,以及納爾遜用來喝酒的酒杯放在一起——我真的不知道它到底證明了什么。
不,不,什么也沒有證明,什么也沒有發現。假如我在此時此刻站起身來,弄明白果真是——我們怎么說不好呢?——一枚巨大的舊釘子的釘頭,釘進墻里已經有兩百年,直到現在,由于一代又一代女仆耐心的擦拭,釘子的頂端得以露出到油漆外面,正在一間墻壁雪白、爐火熊熊的房間里第一次看見現代的生活,我這樣做又能得到些什么呢?知識嗎?還是可供進一步思考的題材?不論是靜坐著還是站起來我都一樣能思考。什么是知識?我們的學者不過是那些蹲在洞穴和森林里熬藥草、盤問地老鼠或記載星辰的語言的巫婆和隱士們的后代,要不,他們還能是什么呢?我們的迷信逐漸消失,我們對美和健康的思想越來越尊重,我們也就不那么崇敬他們了……是的,人們能夠想像出一個十分可愛的世界。這個世界安寧而廣闊,曠野里盛開著鮮紅的和湛藍的花朵。這個世界里沒有教授,沒有專家,沒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這里人們可以像魚兒用鰭翅劃開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劃開世界,輕輕地掠過荷花的梗條,在裝滿白色海鳥卵的鳥窠上空盤旋……在世界的中心扎下根,透過灰黯的海水和水里瞬間的閃光以及倒影向上看去,這里是多么寧靜啊——假如沒有惠特克年鑒——假如沒有尊卑序列表!
我一定要跳起來親眼看看到底是什么——是一枚釘子?一片玫瑰花瓣?還是木塊上的裂紋?
大自然又在這里玩弄她保存自己的老把戲了。她認為這條思路至多不過白白浪費一些精力,或許會和現實發生一點沖突,因為誰又能對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妄加非議呢?排在坎特伯里大主教后面的是大法官,而大法官后面又是約克大主教。每一個人都必須排在某人的后面,這是惠特克的哲學。最要緊的是知道誰該排在誰的后面。惠特克是知道的。大自然忠告你說,不要為此感到惱怒,而要從中得到安慰;假如你無法得到安慰,假如你一定要破壞這一小時的平靜,那就去想想吧。
我懂得大自然耍的是什么把戲——她在暗中慫恿我們采取行動以便結束那些容易令人興奮或痛苦的思想。我想,正因如此,我們對實干家總不免稍有一點輕視——我們認為這類人不愛思索。不過,我們也不妨注視,來打斷那些不愉快的思想。
真的,現在我越加仔細地看著它,就越發覺得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塊木板。我體會到一種令人心滿意足的現實感,把那兩位大主教和那位大法官統統逐人了虛無的幻境。這里,是一件具體的東西,是一件真實的東西。我們半夜從一場噩夢中驚醒,也往往這樣,急忙扭亮電燈,靜靜地躺一會兒,贊賞著衣柜,贊賞著實在的物體,贊賞著現實,贊賞著身外的世界,它證明除了我們自身以外還存在著其他的事物。我們想弄清楚的也就是這個問題。木頭是一件值得加以思索的愉快的事物。它產生于一棵樹,樹木會生長,我們并不知道它們是怎樣生長起來的。它們長在草地上、森林里、小河邊——這些全是我們喜歡去想的事物——它們長著、長著,長了許多年,一點也沒有注意到我們。炎熱的午后,母牛在樹下揮動著尾巴;樹木把小河點染得這樣翠綠一片,讓你覺得那只一頭扎進水里去的雌紅松雞,應該帶著綠色的羽毛冒出水面來。我喜歡去想那些像被風吹得鼓起來的旗幟一樣逆流而上的魚群;我還喜歡去想那些在河床上一點點地壘起一座座圓頂土堆的水甲蟲。我喜歡想像那棵樹本身的情景:首先是它自身木質的細密干燥的感覺,然后想像它感受到雷雨的摧殘;接下去就感到樹液緩慢地、舒暢地一滴滴流出來。我還喜歡去想這棵樹怎樣在冬天的夜晚獨自屹立在空曠的田野上,樹葉緊緊地合攏起來,對著月亮射出的鐵彈,什么弱點也不暴露,像一根空蕩蕩的桅桿豎立在整夜不停地滾動著的大地上。六月里鳥兒的鳴囀聽起來一定很震耳,很不習慣;小昆蟲在樹皮的拆皺上吃力地爬過去,或者在樹葉搭成的薄薄的綠色天篷上面曬太陽,它們紅寶石般的眼睛直盯著前方,這時候它們的腳會感覺到多么寒冷啊……大地的寒氣凜冽逼人,壓得樹木的纖維一根根地斷裂開來。最后的一場暴風雨襲來,樹倒了下去,樹梢的枝條重新深深地陷進泥土。即使到了這種地步,生命也并沒有結束。這棵樹還有一百萬條堅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有的在臥室里,有的在船上,有的在人行道上,還有的變成了房間的護壁板,男人和女人們在喝過茶以后就坐在這間屋里抽煙。這棵樹勾起了許許多多平靜的、幸福的聯想。我很愿意挨個兒去思索它們——可是遇到了阻礙……我想到什么地方啦?是怎么樣想到這里的呢?一棵樹?一條河?丘陵草原地帶?惠特克年鑒?盛開水仙花的原野?我什么也記不起來啦。一切在轉動、在下沉、在滑開去、在消失……事物陷進了大動蕩之中。有人正在俯身對我說:
“我要出去買份報紙。”
“是嗎?”
“不過買報紙也沒有什么意思……什么新聞都沒有。該死的戰爭,讓這次戰爭見鬼去吧!……然而不論怎么說,我認為我們也不應該讓一只蝸牛趴在墻壁上。”
哦,!那是一只蝸牛。
墻上的斑點① 篇9
k12 作者: good333wu - good333wu
一.檢查自讀效果
問:課文中主人公對斑點的猜測共有幾次?
明確:共六次。
a .“紅”的聯想(為了確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這個斑點,作者想起了冬天爐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樓上飄揚著一面鮮紅的旗幟,想到了無數紅色騎士潮水般地騎馬躍上黑色崖壁的側坡)。
b.看到斑點好象是一枚釘子留下的痕跡,就想到了掛在釘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貴婦人的小肖像畫,想到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鐵路旁郊外的別墅。
c.看著斑點太大太圓,不象釘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類的無知,想到了遺失的東西,想到了生活飛快的速度,想到了來世。
d.覺得斑點很可能是一個暗黑色的圓形物體或一片夏天殘留下來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亞,想起了人類保護自我形象的本能,想到了倫敦的星期日,還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e.看到斑點是凸出在墻上的圓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師和他的老伴以及學者。
f.仔細看斑點時,就覺得好象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塊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樹,想到樹的生存。
二.品味課文,隨感隨錄:
1.P103 品悟其內容的哲理性似乎搞藝術創作的,多少有點神經質或怪癖。
2.P104 “只有充塞著光亮和黑暗的空間,中間隔著一條條粗大的莖干,……玫瑰花形狀的斑塊,隨著時光的流逝,它會越來越清楚、越——我也不知道怎樣……”:引申聯想、想象。
3.P104中部內容:作為另一個“我 ”,本我審視自我,在想象莎翁此刻就在此地的這把椅子上坐著會發生什么,進行模擬實驗。
4.(該頁往下)“所有這一切歷史的虛構是多么沉悶啊!……連那些真誠地相信自己不愛聽別人贊揚的謙虛而灰色的人們頭腦里,也經常會產生這種想法。……”:
注意連貫、變換而引申生發出來的線索,把握思路的連續性。
5.P105上部“世界會變得多么悶人、多么浮淺、多么光禿、多么凸出啊!”:怎么會變得“凸出”?如何理解?(背景突出,主體消隱)
6.(該頁中部偏下)“確實帶著些幻影的味道”“非法的自由感”——心靈是自由的。
7.P105底部“在某一點上會摸著一個起伏的小小的古冢,一個平滑的古冢,就象南部丘陵草原地帶的……”:相似聯想。
三.整理疑點(讀書貴有疑)
1.P103中間偏下“安女王時代的煤斗子”:英國歷史上怎樣的一個時代?
2.P104第二段“據說就是這樣的塵土把特洛伊城嚴嚴地埋了三層”:涉及古希臘的什么傳說?
3.(該頁最后一自然段第三句話)“金斯威”:地名?
4.P106中間“和一只中國女殺人犯的腳”:那真是中國女子?她什么時候怎么到的外國?(根據作者提示的,會是明朝?)中國女殺人犯的腳竟被剁了?真殘忍!到底怎么回事?
四.整理感悟,談出認識:
1.詩的語言產生詩意效果。
a. P106底部“……輕輕地掠過荷花的梗條,在裝滿白色海鳥卵的鳥窠上空盤旋。”
b. P107下部“炎熱的午后,母牛在樹下揮舞著尾巴;樹木把小河點染得這樣翠綠一片,讓你覺得那只一頭扎進水里去的雌紅松雞,應該帶著綠色的羽毛冒出水面來。”
2.內容分散筆法極其散漫;體裁不象小說,倒象個散文。總之,本文是篇敘寫心理的作品。
墻上的斑點① 篇10
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1.了解伍爾夫及意識流小說;
2.閱讀小說,初步了解意識流小說的特征;
3.感知主人公意識流動的過程;
4.分析小說意識流的表現手法。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伍爾夫的小說創作實踐推動了現代小說的發展,她的理論進一步鞏固了意識流小說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國文學界的一位傳奇人物。今天,我們來賞析她的第一篇意識流小說,看看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有什么不同。
二、簡介伍爾夫及意識流小說
教師可以根據擴展資料中的相關內容來簡介作者及意識流小說。重點可放在對意識流小說的介紹上。
三、初讀小說,整體感知
揭示: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說。女主人公冬日平坐在壁爐前吸煙,透過煙霧,看到墻上的一個斑點。她反復猜想著它是什么,于是無數“無意識的幻覺”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顯示精神世界紛繁復雜的意識流動。作者一慣認為,藝術的任務不是再現客觀世界,而是表現客觀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識中的反映,表現感情、感覺、聯想、想象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這種藝術主張在這篇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四、再讀小說,探究小說寫法上的特點
教師讓學生讀出自己喜歡的片斷,并加以分析,最后,在學生發言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可歸納要點:
1.通篇是內心獨白。“我”看到墻上有一塊黑色的“污跡”,意識就隨之飄逸開去,后來發現,這一污跡原是一只蝸牛。這一斑點是蝸牛或別的什么,在小說中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客觀事物“蝸牛”充當了“我”意識轉向的契機,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關的零碎的思緒連成一體。
2.“我”從看到船上有一斑點引發了一連串漫無邊際的自由聯想。想到人生無常,想到莎士比亞,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樹木生長,意識隨意流動,最后才回到那斑點,原來是一只蝸牛。
第二課時
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的對比
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回憶曾經閱讀過的小說(以教材中的為主),并讓學生對某一篇傳統意義上的小說進行分析,然后大家針對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發表自己的見解,其間可讓學生誦讀相關段落。之后教師總結如下:
1.意識流小說打破了傳統小說由作家出面介紹人物、安排情節、評論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方式,重在表現人物的各種意識流動的過程。它常常集中筆墨去開掘人物的內心世界,特別是人物的意識流動。描寫主人公看到墻上有一個斑點而引發的一連串漫無邊際的遐想,采用內心獨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剖析內心的奧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靈魂世界。此外,意識流小說主張取消作品的故事情節,讓人物自己直接展開自己的意識活動過程 。在意識流小說里,即使是描繪環境、外貌、舉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從旁敘述,而是通過人物自身的回憶、體驗、感知和想象表現出來。
2.自由聯想是意識流小說的又一藝術特征。自由聯想包括事實與夢幻、現實與回憶的相互交織,來回流動。意識流小說家直接從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聯想”的理論,把它們作為自己創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聯想,是人腦對客觀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反映。意識流小說家在運用自由聯想時,卻表現出意識流動的跳躍性、隨意性和突兀多變、無規則的特點。寫主人公看到,思緒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無常,想到莎士比亞,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樹木生長,意識隨意流動,最后才回到那斑點,原來是一只蝸牛。這一連串的“自由聯想”展現了主人公頭腦中意識流動的隨意性、跳躍性。
3.打破時空界限,進行立體交叉式的敘述以及多層次結構是意識流小說的又一特點。傳統小說的回憶倒敘,雖然也有將時序顛倒、打破時空界限的,但在具體“回憶”的那段時間,時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識流小說則不同,它們在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時,把過去、現在和未來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滲透,而導致作品在時間與空間上形成多層次的結構,頗具立體感。意識流小說的“回憶”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許多回憶互相沖擊碰撞,用以顯示人物意識活動的突兀變化。小說中主人公的遐想,“斑點”成了主人公從一種思緒轉向另一種思緒的中間媒介,從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軌跡,使作品渾然一體,具有內在的和諧。
4.伍爾夫否定生活的客觀性和現實性,強調“內心真實”。她認為“生活是一圈光暈,一個始終包圍著我們意識的半透明層”,在一個普通的日子里,一個普通人的“頭腦接受著千千萬萬個印象——細小的、奇異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鋒利的鋼刀刺下來的。這些印象來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陣陣不斷墜落的無數微塵”,這就是真實的生活。因此,視接近生活的本來面目為己任的作家,就會深入到人物的意識深層,他們的作品也就會“沒有情節,沒有喜劇,沒有悲劇,沒有已成俗套的愛情穿插或是最終結局”。她呼吁:“讓我們在那萬千微塵紛墜心田的時候,按照落下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讓我們搞出每一事每一景給意識印上(不管表面看來多么互無關系,全不連貫)的痕跡吧。”
探究活動
從看意識流小說的詩意美
研究提綱:
(1)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特征
(2)的語言美(詩性語言)
(3)的結構美(詩性結構)
(4)的想像美(詩意想像)
(5)意識流小說中的詩意美集中體現在中的“三美”
參讀書目:
(1)高行健《現代小說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2)戴維·洛奇著,王峻巖等譯《小說的藝術》,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3)金開誠《文藝心理學論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
(4)伍爾夫著,劉炳善譯《書和畫像》,三聯出版社1994年版。
(5)《弗吉尼亞·伍爾夫文集》,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版。
試論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生命觀
研究提綱:
(1)弗吉尼亞·伍爾夫生命觀的基本內涵
(2)弗吉尼亞·伍爾夫生命觀的形成
(3)從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小說看她的生命觀
(4)從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散文作品看她的生命觀
(5)弗吉尼亞·伍爾夫生命觀對我們的啟迪
參讀書目:
(1)伍厚凱《弗吉尼亞·伍爾夫存在的瞬間》,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伍爾夫研究》,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3)孔小炯譯《伍爾夫隨筆集》,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
(4)黃梅、張耀東譯《伍爾夫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5)《弗吉尼亞·伍爾夫文集》,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版。
墻上的斑點① 篇11
教學目的
1、掌握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特征。
2、體會作者在意識流動中所蘊涵的對生命、現實、文學以及體制與觀念的深沉思考。
3、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方法。
教學設想
1、課文內容的理解是首先的難重點,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內容;課文基本結構的理解和把握是又一個難點
2、對聯想方法的把握和材料的選取是要深入研究的,可以讓學生當堂練習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簡介伍爾夫生平和創作及意識流小說:
1882-1941;其父是一位學識淵博、頗有聲望的哲學家和評論家;自幼身體孱弱,未上學;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細膩敏感的性格;精神分裂癥多次發作;41年投河自盡。
強調內心;“頭腦接受著千千萬萬個印象――細小的、奇異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猁的鋼刀刻下來的。這些印象來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陣陣不斷墜落的無數微塵”;“讓我們在那萬千微塵紛墜心田的時候,按照落下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讓我們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給意識印上的痕跡吧。”
意識流小說,“意識流”一詞是小說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來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覺的持續流動。后來文學評論者借用該詞形容現代小說中模仿這一過程的創作流派。代表作家除弗吉尼亞•伍爾夫外,還有詹姆斯•喬伊斯和多羅西•理查遜等。意識流小說是唯我論在文學上的體現,其哲學信條是除了自我存在之外,其他任何東西都是虛的。這一信條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想像的途徑,借助這一途徑,我們可以進入別人的內心世界(哪怕是虛構的),以此擺脫以往那令人心虛的假設。
鑒賞重點
一是“墻上的斑點”這一形象在結構上的作用
二是比較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的不同。
小說內容
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爐前吸煙,透過煙霧,看到墻上的一個斑點。她反復猜想它是什么,于是無數“無意識的幻覺”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顯示精神世界紛繁復雜的意識流動。作者認為,藝術的任務不是再現客觀世界,而是表現客觀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識中的反映,表現感情、感覺、聯想、想象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這種藝術主張在這篇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二、默讀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對斑點的推測 意識涉及的事、物
1、確定哪一天看到斑點 冬天爐火、城堡紅旗、紅色騎士騎馬上山坡
2、好像是釘子的痕跡 貴婦人肖像畫、以前房主、鐵路郊外別墅
3、太大太圓,又不像釘子 生命的神秘、人類的無知、遺失的東西、生活的快速、來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亞、人類保護自我形象的本能、倫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墻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師和他的老伴、學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塊木板 樹、樹的生存
作者看來,墻上的斑點究竟是什么毫無意義,它與一切具體事物的聯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義或者說至關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識活動與意識反應。這實際上是在證明,人的精神活動比枯燥的現實更豐富、更生動、更重要。
第二課時
寫法特點
1《墻上的斑點》通篇是內心獨白。“我”看到墻上有一塊黑色的“污跡”,意識就隨之飄逸開去,后來發現,這一污跡原是一只蝸牛。這一斑點“蝸牛”充當了“我”意識轉向的契機,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關的零碎的思緒連成一體。
2“我”從看到墻上有一斑點引發了一連串漫無邊際的自由聯想。想到人生無常,想到莎士比亞,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樹木生長,意識隨意流動,最后才回到那斑點,原來是一只蝸牛。
結構特點
不離線索,通過觸發物斑點的引發,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散又收回,回到斑點,經過不斷循環往復,形成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嚴謹有序。
(永遠不離線索,內容從斑點開始,又回到斑點,像一個花瓣,嚴謹有序)
比較閱讀
讀了《墻上的斑點》后,想一想意識流小說和傳統小說相比,有哪些不同。
1意識流小說打破了傳統小說由作家出面介紹人物、安排情節、評論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方式,重在表現人物的各種意識流動的過程。它常常集中筆墨去開掘人物的內心世界,特別是人物的意識流動。《墻上的斑點》描寫主人公看到墻上有一個斑點而引發的一連串漫無邊際的遐想,采用內心獨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剖析內心的奧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靈魂世界。此外,意識流小說主張取消作品的故事情節,讓人物自己直接展開自己的意識活動過程。在意識流小說里,即使是描繪環境、外貌、舉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從旁敘述,而是通過人物自身的回憶、體驗、感知和想象表現出來。
2自由聯想是意識流小說的又一藝術特征。自由聯想包括事實與夢幻、現實與回憶的相互交織,來回流動。意識流小說家直接從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聯想”的理論,把它們作為自己創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聯想,是人腦對客觀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反映。意識流小說家在運用自由聯想時,卻表現出意識流動的跳躍性、隨意性和突兀多變、無規則的特點。《墻上的斑點》寫主人公看到墻上的斑點,思緒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無常,想到莎士比亞,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樹木生長,意識隨意流動,最后才回到那斑點,原來是一只蝸牛。這一連串的“自由聯想”展現了主人公頭腦中意識流動的隨意性、跳躍性。
3打破時空界限,進行立體交叉式的敘述以及多層次結構是意識流小說的又一特點。傳統小說的回憶倒敘,雖然也有將時序顛倒、打破時空界限的,但在具體“回憶”的那段時間,時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識流小說則不同,它們在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時,把過去、現在和未來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滲透,而導致作品在時間與空間上形成多層次的結構,頗具立體感。意識流小說的“回憶”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許多回憶互相沖擊碰撞,用以顯示人物意識活動的突兀變化。小說《墻上的斑點》中主人公的遐想,“斑點”成了主人公從一種思緒轉向另一種思緒的中間媒介,從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軌跡,使作品渾然一體,具有內在的和諧。
4伍爾夫否定生活的客觀性和現實性,強調“內心真實”。她認為“生活是一圈光暈,一個始終包圍著我們意識的半透明層”,在一個普通的日子里,一個普通人的“頭腦接受著千千萬萬個印象——細小的、奇異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鋒利的鋼刀刻下來的。這些印象來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陣陣不斷墜落的無數微塵”,這就是真實的生活。因此,視接近生活的本來面目為己任的作家,就會深入到人物的意識深層,他們的作品也就會“沒有情節,沒有喜劇,沒有悲劇,沒有已成俗套的愛情穿插或是最終結局”。她呼吁:“讓我們在那萬千微塵紛墜心田的時候,按照落下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讓我們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給意識印上(不管表面看來多么互無關系,全不連貫)的痕跡吧。”
墻上的斑點① 篇12
一、課文悟讀
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屆59歲,擁有高貴典雅氣質的貴族婦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裝滿鵝卵石,然后毫無留戀地走進了英國羅德梅爾附近薩塞克斯鄉間住處旁的烏斯河,慢慢地沉人了水的深處,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著時,為世人創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讓一條原本尋常的河流從此名揚天下。她就是被譽為現代小說高貴的女祭司,意識流文學的創始人,偉大的女權主義者弗吉尼亞·伍爾夫。
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之作,坦率地講,在我第一次接觸到這篇小說的時候,我讀得非常艱難,而且硬著頭皮讀了三遍以后,最終卻只能以癡人說夢、不知所云來概括,而且也正是從它開始,我害怕閱讀意識流作品,包括法國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英國喬伊斯的《尤里西斯》和美國福克納的《喧囂與憤怒》等這些大學生必讀的意識流經典名著。但是,在經歷了多年的教學生涯后,當我再一次細讀這部作品時,我卻有了一種異樣的感覺,或者說獲得了某種感受與啟迪,又或者說與這部作品產生了共鳴。
全篇沒有故事,沒有情節,沒有場面,沒有沖突,沒有時間、地點、場面等的介紹,甚至沒有人物——只有一個在自我世界里自由馳騁的“我”,而且你都看不出這個“我”的性別,“我”(或者她)幾乎與外部世界切斷了一切聯系。根據我們傳統的分析法來判斷,這個“我”其實也算不得人物,最多起到線索的作用,是這個“我”將看似毫不關聯的意象組合成塊;此外,在小說的結尾還出現了“一個人”,只說了一句話,我們同樣也不可能以傳統的小說人物形象來框定他。小說中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綿綿不絕的思緒,是跳躍性很大的聯想,是從生命的深潭里泛起的漣漪。總之,作為小說,它全然沒有我們通常所說的小說要素,我們對它的性質大約也只能作這樣的界定:反小說的小說,用流行的術語表示就是意識流小說。
由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只有思緒的飛揚、思維的流動,卻也能稱之為小說,因為它要捕捉的正是人們的潛意識,要向讀者客觀地呈現那一刻自己意識流動的過程。正如弗吉尼亞·伍爾夫在《現代小說》中所寫的:“小說的適當素材是不存在的;一切事物、一切感情、一切思想都是小說的適當素材;頭腦和心靈的一切特點都值得吸取;一切知覺印象都有用處。”因此,不是關于那個“斑點”的小說,“斑點”不過是觸發她豐富聯想與想像的一個媒介而已,小說的主題也正濃縮在她恣肆汪洋的想像和探求中。反復細讀這篇小說,我們不難發現,在“漫不經心”的意識流動中,或隱或現地表現出作者強烈的思想情感。例如她揭示了生命的真諦與生活的真實——生命具有無限的多樣性和可能性,它是不確定的甚至神秘的,不可能為它找到明確的結論,正如我們面對面地坐在車廂里,相互觀看,只能看到些朦朧的幻影,或者猶如與車廂外的人一樣擦肩而過,難以彼此了解。在作品中,弗吉尼亞·伍爾夫還表達了一種“平靜的、幸福的聯想”——一棵樹倒下了,它的生命并沒有結束,“這棵樹還有一百萬條堅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換言之,弗吉尼亞·伍爾夫有這樣一個信念:個體生命與普遍生命是相融合的,往昔的生命體驗依然存在于現時的記憶中,從而使個體生命通過轉移和延續獲得擴展與永恒。更為激烈的是,在這篇小說中充滿了對男性話語霸權的挑戰,她憤慨地指出:“男性的觀點支配著我們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標準,訂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她期待著把這一切陳腐的枷鎖都送進垃圾箱,她渴望擁有一個“安寧而廣闊,曠野里盛開著鮮紅的和湛藍的花朵”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沒有教授,沒有專家,沒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這里沒有惠特克年鑒,沒有尊卑序列表,人們可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思想。總之,蘊涵著弗吉尼亞·伍爾夫許多意義重大的體驗和領悟,它觸及到生命在個體死亡之后永恒延續的問題、自然與機械性現實的對立問題、文學創新精神與陳舊規范相沖突的問題,以及女性反抗男性中心體制和男性觀念的問題等等。正因如此,才產生一種巨大的震撼力與穿透力,給了我們無窮的回味,使我們的靈魂在閱讀中得到洗滌。
當然,給我們的感覺遠不止這些,例如她的那種自由灑脫的語言,她對排比、類比與比喻等修辭手法的熟練運用,她筆下那種雋永深刻的象征與暗示以及她對人類精神復雜性的闡釋等等,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弗吉尼亞·伍爾夫是一口清澈而深邃的精神之井,則是這口井中泛起的一朵小水花,在你覺得你已看到它、把握它的時候,它已融人井水之中,除非你能喝干井水,你才可以說,你真正理解了它。
說不清的弗吉尼亞·伍爾夫,說不盡的。
二、亮點探究
1.體會作者筆下意識流動中產生的每一個幻象(用詩的術語稱之為“意象”也未嘗不可),請分析它們究竟是作者信馬由韁、不著邊際、東鱗西爪的產物,還是有著特定的思維指向和清醒的選擇,是作者表達思想的載體。
探究學習:要解答這個問題,可從多個角度去思考,這里我們不妨分析一下作者意識流動中出現的色彩。在這篇小說中,作者大量運用了色彩詞,而且基本上是冷暖兩色交替出現。請看開頭一段:作者先連用了四個“紅”:“黃色的火光”(通常人的視覺中“火光”也是一種“紅”)“火紅的炭塊”“鮮紅的旗幟”“紅色騎士”;接著便出現兩個“黑”:“黑色巖壁”“呈暗黑色”。“紅”與“黑”分屬冷暖色調中的兩個極致,它們先后出現,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預示著作品中涌動著兩種對立的情感:亢奮與壓抑,渴望與沉淪,開放與封閉,自由與禁錮,即作者說的“興奮或痛苦的思想”。可以說,開頭出現的這兩種顏色,實際上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調,接下去出現的幻象,可以說都是這兩種情感的形象展示。由此可見,意識流小說中的幻象并非胡思亂想,更不是致幻劑下的怪異形象,它在貌似荒唐的連綴中,表現出作者明確的意識指向,它是作者“注意”與“選擇”的結果,正如“意識流”這個概念的發明者威廉·詹姆斯所說的:“意識始終是對于它的對象的一部分,比另一部分更感興趣,并且在思想進行的全部時間,都在歡迎這個,拒絕那個,換言之,都在選擇。”
2.有的人認為意識流的作品筆法散漫隨意,它是不講究結構的,從中你找不到任何結構的脈絡,你這樣認為嗎?請以為例,試作探討分析。
探究學習:人們對意識流小說的誤讀,很多情況源于對意識流小說結構的這種誤解,這也是意識流小說家的美學思想不能持久地為大眾所接受的重要因素。其實,意識流小說并非不要結構,只是它們對傳統的文本進行了解構,重組了自己的小說結構,或者說是在一種新的美學形態和形式中重建了人的經驗。即擺脫那種依賴情節及其后續發展的傳統的束縛,反對對“事物的精心編造”,轉而尋求“表現轉瞬即逝的感覺,或頭腦中意識與無意識的精神活動,然后將其與外部同一樣式和節奏的一種更加普遍的意識聯系在一起。瞬間的反應、暫時的情緒、短暫的刺激、隨意的暗示和游離的想法,實際上‘集中’在與某些相互連貫和構成事物的文體關系上”(安德魯·桑德斯著,谷啟楠等譯《牛津英國簡明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細讀,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這種“事物中的相互連貫”。這里有必要將作者意識的流動作一番剖析。在一文中,作者主要采用了兩種流動方式,一種是跳躍式流動,一種是連環式流動。跳躍式流動又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平行跳躍流動,即事物與事物之間處于一種平行的關系。例如鳥籠子、鐵裙箍、鋼滑冰鞋、安女王時代的煤斗子、彈子戲球臺、手搖風琴、珠寶等,這些事物可以隨意編排,不存在排序上的先后。另一類是層進式的跳躍流動,即事物之間存在著濃淡深淺高低大小早晚等關系,例如斑點——釘子——肖像畫——老房子——舊房客——火車上所見等等,這些事物無論是它的形式還是意義,都具有一定的層次性,是不能任意排列的。連環式流動,類似于我們修辭學上的“頂針”,即由前一個物象引出后一個物象。例如古冢——墳墓或營地——白骨——收藏家(收藏白骨)——牧師(與收藏家通信)——老伴(借考證帶老伴旅行)——櫻桃醬、書房(此時老伴正想做櫻桃醬或收拾書房)——營地或墳墓(牧師的希望)等,可以說這些物象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由一件事引發出另一件事,它們之間具有一種密切的連環關系。由于作者采用了這樣兩種意識流動的方式,所以,小說在松散的表面下,隱藏著嚴謹的深層結構。除此以外,小說采用變式反復的手法進行過渡,也使結構變得自然合理。如“如果這個斑點是一只釘子留下的痕跡”“我還是弄不清那個斑點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是釘子留下的痕跡”“可是不是一個小孔。它很可能是什么暗黑色的圓形物體”“在某種光線下面看墻上那個斑點,它竟像是凸出在墻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圓形的”“假如我在此時此刻站起身來,弄明白果真是——我們怎么說不好呢?——一只巨大的舊釘子的釘頭”“我一定要跳起來親眼看看到底是什么?——是只釘子?一片玫瑰花瓣?還是木塊上的裂紋?”“真的,現在我越加仔細地看著它,就越發覺得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塊木板。”“哦,!那是一只蝸牛”。這些過渡句既顯示出作者語言的豐富性,更使意識的流動顯得環環相扣,前呼后應。
3.請找出文本中具有哲理成分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探究學習:弗吉尼亞·伍爾夫經常借助一種閃爍其詞的風格,努力描繪那些在意識中不斷跳躍流動的物象,使文本具有一種詭譎神秘,散漫不羈的特征。但由于時時處處流露出來的對生活的頓悟,卻使這些平常而又奇特,瑣屑而又稍縱即逝的無數個意象顯出了一種強勁的穿透力。在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筆下,那些驚人的哲理,常有以下作用:①用來引導過渡,如在對斑點展開聯想之前,她寫道:“我們的思緒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擁著一件新鮮事物,像一群螞蟻狂熱地抬一根稻草一樣,抬了一會,又把它扔在那里。”這句話既說明了人的思維與意識的特點,也為自己后面的聯想奠定了基礎。②用來概括總結,例如當她的思路從斑點聯想到木塊上的裂紋,聯想到木板,再聯想到樹及樹的倒下后,寫道:“即使到了這種地步,生命也并沒有結束。這棵樹還有一百萬條堅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
這個句子,是對前面一次連續的意識流動的提煉,從中揭示了生命的本質與意義。③用來突現并提升主題,所要表現的是生命的神秘與不可控制,從而否定束縛生命的種種陳規陋習,追求生活的自由流暢,為此,在作品中,多次出現相關的哲理式句子,如“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準確!人類是多么無知!為了證明我們對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么無法加以控制——和我們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帶有多少偶然性啊”“人們在兒童時期就認為這些事物是正統,是標準的、真正的事物,人人都必須遵循,否則就得冒打人十八層地獄的危險”“這里是多么寧靜啊——假如沒有惠特克年鑒——假如沒有尊卑序列表”。這些句子,使文本的意義變得明確起來,使讀者對作者頭腦中的無數個印象也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
4.伍爾夫在中寫道:“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準確;人類是多么無知……和我們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帶有多少偶然性啊……”這段話深刻表現了( )
A. 現代西方人難以把握自己命運的情懷。
B.19世紀之前西方人難以把握自己命運的情懷。
C. 現代西方人清醒的理性意識。
D.19世紀之前西方人的非理性意識。
探究學習:這道選擇題貌似簡單,但要作出正確的選擇卻并不容易。這里首先要把握意識流小說產生的背景和基本特點,同時要了解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人生經歷和創作觀念以及她的創作心境。我們知道,意識流小說是上世紀20年代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崛起的新流派。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現實面前,普遍感到悲觀、孤寂,并接受當時哲學界推行的非理性主義影響而產生的。從其現實性的角度來分析可以排除B和D兩個選項。再從意識流小說家接受的是非理性主義思想人手,聯系弗吉尼亞·伍爾夫時時處于一種封閉孤獨的心理狀態,時時感受到命運的不確定性的思想意識,由此可以推斷只有A選項是正確的。
5.作者對最初的猜測是釘子,而最終告訴我們的是蝸牛,在英文里,釘子(nail)和蝸牛(snail)只有一個字母“S”的差別,作者這樣設計有何用意?
探究學習:這是作者為小說預設的一個諷喻,是作者美學思想與人生觀念的反映。在作者看來,究竟是什么毫無意義,它與一切具體事物的聯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義或者說至關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識活動與意識反應。這實際上是在證明,人的精神活動比枯燥的現實更豐富、更生動、更重要。
三、選題設計
1.從看意識流小說的詩意美。
研究方法:
(1)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特征。
(2)的語言美(詩性語言)。
(3)的結構美(詩性結構)。
(4)的想像美(詩意想像)。
(5)意識流小說中的詩意美集中體現在中的“三美”。
參讀書目:
(1)高行健《現代小說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2)戴維·洛奇著,王峻巖等譯《小說的藝術》,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3)金開誠《文藝心理學論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
(4)伍爾夫著,劉炳善譯《書和畫像》,三聯出版社1994年版。
(5)《弗吉尼亞·伍爾夫文集》,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版。
2.試論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生命觀。
研究方法:
(1)弗吉尼亞·伍爾夫生命觀的基本內涵。
(2)弗吉尼亞·伍爾夫生命觀的形成。
(3)從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小說看她的生命觀。
(4)從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散文作品看她的生命觀。
(5)弗吉尼亞·伍爾夫生命觀對我們的啟迪。
參讀書目:
(1)伍厚凱《弗吉尼亞·伍爾夫存在的瞬間》,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伍爾夫研究》,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3)孔小炯譯《伍爾夫隨筆集》,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
(4)黃梅、張耀東譯《伍爾夫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5)《弗吉尼亞·伍爾夫文集》,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版。
墻上的斑點① 篇13
蘇鵬程
教學目的:
1. 了解作者及意識流小說;
2. 理解“斑點”這一形象在結構上的作用;
3. 比較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的不同之處;
4. 訓練輻射式聯想能力。
教學重點:獨特的藝術構思和結構形式。
教學難點 :意識流小說的特點。
教學課時:2課時。(第一課時感知診斷性學習;第 二課時研究性比較、拓展)
教學方法:研究解讀法。
教學設備:多媒體演示系統,用于播放課件●—1, ●—2。
教學過程 :
第 一 課 時
一 導入 板書課題
由《變形記》的表現手法不同于傳統小說,導出課題。
屏顯課題、作者。(●—1—2)
屏顯資料(●—1—3),教師深情的誦讀:
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屆59歲,擁有高貴典雅氣質的貴族婦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裝滿鵝卵石,然后毫無留戀地走進了英國羅德梅爾附近薩塞克斯鄉間住處旁的烏斯河,慢慢地沈人了水的深處,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著時,為世人創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讓一條原本尋常的河流從此名揚天下。她就是被譽為現代小說高貴的女祭司,意識流文學的創始人,偉大的女權主義者弗吉尼亞·伍爾夫。
屏顯弗吉尼亞·伍爾夫照片(●—1—4)
二 了解作家的真實觀及藝術主張
1.請一生讀注①
2.補充作家生平資料及其“內在真實”觀(屏顯●—1—5)
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是英國現代著名的女小說家、評論家。生于倫敦一個頗有聲望的學者家庭。伍爾夫自幼在父親的書房里受教育。當時許多學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親的博學、書籍的滋養以及學者名流的影響熏陶,使她具有極豐富細膩的情感和高貴敏感的氣質。
也許是精神世界太豐富敏感的緣故,伍爾夫漠視甚至否定生活的客觀性和現實性,強調“內心真實”。她認為在一個普通的日子里,一個普通人的“頭腦接受著千千萬萬個印象——細小的、奇異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鋒利的鋼刀刻下來的。這些印象來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陣陣不斷墜落的無數微塵”,這就是真實的生活。因此,視接近生活的本來面目為己任的作家,就應該深入到人物的意識深層,“按照那些微塵紛紛墜落到人們頭腦中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追蹤它們的這種運動模式”而不管它們表面看來多么互無關系,全不連貫。
3.簡介意識流小說(●—1—6)
20 世紀20年代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崛起的以伍爾夫為代表的新流派。因直接再現精神生活世界,強調描寫人的意識潛流得名。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現實面前,普遍感到悲觀、孤寂,并接受當時哲學界推行的非理性主義影響而產生的。它著重描寫人的意識活動,發掘人物內心世界,取消傳統小說的故事情節,打破時空的局限,以意識流動為結構,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透視人物內心奧秘。
三.帶著任務讀課文
1. 讀準字音辨準字形;
2. 圈劃出“我”直接對“墻上的斑點”進行猜測的語句,數數共有幾處。
四. 診斷性檢測(●—1—7)
1.選出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 )
a.簇(cù)擁 贗(yàn)品 別墅(shù)
鐵箍(gū)
b.莖(jìng)干 籠罩(zhào) 蕪菁(jīng) 呆滯(zhì)
c.地毯(tǎn) 古冢(zhǒng) 都鐸(duó) 箭鏃(cú)
d.鰭(qí)翅 鳥窠(kē) 慫(cóng)恿
褶(zhé)皺
2.判斷下列成語使用是否正確(●—1—8)
⑴.這個地區位處熱帶雨林地區,山上的泉水源源不斷地流入小河,跳下山崖,形成一幅幅壯美的瀑布。(錯誤,只能用于別的事物,表比喻)
⑵.這件事不能長期拖延下去不做決斷,懸而不決對誰都沒有好處。(錯誤,與前一分句重復)
⑶.他為人閑散,回到家吃得心滿意足之后,卻什么正事都不干。(錯誤,應用“酒飽飯足” )
五. 找出“我”對“墻上的斑點”進行猜測的語句, 播放動畫結構圖(●—1—9)
六.作業 :
1.結合《〈墻上的斑點〉評析》再讀課文,體會作者猜測聯想的脈絡。
2.思考“墻上的斑點” 這一形象在結構上的作用。
第 二 教 時
一.復習伍爾夫的“內在真實”觀
由熟悉的電影提出問題:真實是文學藝術的生命。伍爾夫所追求的真實與傳統文學的真實有什么不同?
學生憶答。
屏顯資料(課件●—2—2)
二.研究小說的結構,理解“墻上的斑點”這一形象在結構上的作用
1.這是一篇奇特的小說,全文四千余字幾乎全是些內心活動,而寫外部現實存在的事物僅僅一個斑點而已。你能用簡練的話對人物的外部活動加以概括嗎?(提示:一個女人在冬日的午后發現墻上有個斑點,對它展開種種猜測、聯想,最后發現是一只蝸牛。)
2.從“斑點”出發展開猜測聯想共有幾次?
課文中主人公對于斑點的猜測共有六次:
⑴.為了確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這個斑點。
⑵.看到斑點好象是一枚釘子留下的痕跡。
⑶.看著斑點太大太圓,不像釘子。
⑷.斑點很可能是一個暗黑色的圓形物體或一片夏天殘留下來的玫瑰花瓣。
⑸.看到斑點是凸出在墻上的圓形。
⑹.仔細看斑點時,就覺得好象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塊木板。
⑺.最后發現,墻上的斑點原來是一只蝸牛。
屏顯動畫結構圖(課件●—2—3)(略)
3.由“斑點”出發“我”都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感慨?試挑出最感興趣或最不好理解的一段一起議一議。
師生共同梳理,屏顯動畫結構圖(課件●—2—4)(略)
4.理解“墻上的”這一形象在結構上的作用
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說。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爐前吸煙,透過煙霧,看到墻上的一個斑點。她反復猜想著它是什么,于是無數“無意識的幻覺”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顯示精神世界紛繁復雜的意識流動。
屏顯并講解(課件●—2—5):
以一個支點為軸心向四周輻射,是這篇小說的獨特結構形式。“墻上的斑點”是一個象征性意象,代表著現象世界。在結構上它是作者進人心理世界的一個跳板或者支點。也就是說,作品中的人物是從墻上的那個斑點出發而產生出許多聯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聯想又都是以這個斑點作為支點而生發開去的。從支點出發,彈出思緒,再返回支點,再彈出思緒……如此循環往復,表現出了人物瞬間的意識活動。這種以斑點為中心的紛繁的意識活動形成了一種立體的輻射結構,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圍繞著花蕊的盛開的鮮花。整個敘述貌似散漫無羈,實則結構對稱,構思嚴謹。
屏顯花瓣圖(課件●—2—6),強化結構特點。
三. 比較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的不同
1.傳統小說的三要素是什么?請舉實例說明之(課件●—2—7)。
情節: 開端—— 發展——高潮——結局
人物: 姓氏名號、服飾狀貌、言談舉止、……
環境: 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2.意識流小說的特點是什么?(課件●—2—8)
傳統的現實主義小說通過描寫環境、塑造人物、編排故事,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示社會歷史風貌。
意識流小說則著重表現人的意識活動,特別是潛意識的活動(外部現實世界的面貌是模糊不清的)。它以意識流動為內容和結構,打破了時空的局限,仿佛在心靈網的主頁上不停的點擊、鏈接,一張張的心理頁面,甚至是潛意識的頁面,在讀者面前閃現,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3.屏顯動畫結構及內容圖(課件●—2—9)
4. 說說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有哪些不同?
(1)記錄意識流程,取消故事情節。
意識流小說打破了傳統小說由作家出面介紹人物、安排情節、評論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方式,重在表現人物的各種意識流動的過程。它常常集中筆墨去開掘人物的內心世界,特別是人物的意識流動。
(2)直面心靈世界,淡化人物形象。
全篇沒有故事,沒有情節,沒有時間、地點、場面等,甚至沒有人物——只有一個在自我世界里自由馳騁的“我”,而且你都看不出這個“我”的性別,“我”幾乎與外部世界切斷了一切聯系。根據我們傳統的分析法來判斷,這個“我”其實也算不得人物,最多起到線索的作用,是這個“我”將看似毫不關聯的意象組合成塊面;小說的結尾還出現了“一個人”,只說了一句話,我們同樣也不可能以傳統的小說人物形象來框定他。小說中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綿綿不絕的思緒,是跳躍性很大的聯想,是從生命的深潭里泛起的漣漪。
(3)點擊社會人生,敘述極具跳躍性。
有人批評伍爾夫過于關注自我,遠離社會生活,大家同意么?
討論、明確:作者寫環境寫生活,著筆于心理層面,是社會生活的投影,沒有所謂
的完整性、連續性,常常把過去、現在和未來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滲透,導致作品在時間與空間上形成多層次的結構,頗具立體感。 “斑點”成了主人公從一種思緒轉向另一種思緒的中間媒介,從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軌跡,使作品渾然一體,具有內在的和諧。
四.探究拓展
1.作者對墻上的斑點最初的猜測是釘子,而最終告訴我們的是蝸牛,在英文里,釘子(nail)和蝸牛(snail)只有一個字母“s”的差別,作者這樣設計有何用意(課件●—2—10)?
探究學習:這是作者為小說預設的一個諷喻,是作者美學思想與人生觀念的反映。在作者看來,墻上的斑點究竟是什么毫無意義,它與一切具體事物的聯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義或者說至關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識活動與意識反應。這實際上是在證明,人的精神活動比枯燥的現實更豐富、更生動、更重要。
2.伍爾夫在《墻上的斑點》中寫道:“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準確;人類是多么無知……和我們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帶有多少偶然性啊……”這段話深刻表現了( ) (課件●—2—11)
a. 現代西方人難以把握自己命運的情懷。
b. 19世紀之前西方人難以把握自己命運的情懷。
c. 現代西方人清醒的理性意識。
d. 19世紀之前西方人的非理性意識。
探究學習:這道選擇題貌似簡單,但要作出正確的選擇卻并不容易。這里首先要把握意識流小說產生的背景和基本特點,同時要了解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人生經歷和創作觀念以及她的創作心境。我們知道,意識流小說是上世紀20年代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崛起的新流派。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現實面前,普遍感到悲觀、孤寂,并接受當時哲學界推行的非理性主義影響而產生的。從其現實性的角度來分析可以排除b和d兩個選項。再從意識流小說家接受的是非理性主義思想人手,聯系弗吉尼亞·伍爾夫時時處于一種封閉孤獨的心理狀態,時時感受到命運的不確定性的思想意識,由此可以推斷只有a選項是正確的。
五.課堂練習:圍繞“#”展開輻射式聯想(課件 ●—2—12)。
六.作業 :自擬題目,寫一段描繪人的心理意識流動的短文(課件●—2—13)。
附: 板書設計
墻 上 的 斑 點
弗吉尼亞·伍爾夫
表現手法: 回憶 內心獨白 聯想 象征
記錄意識流程,取消故事情節
特 點 直面心靈世界,淡化人物形象
點擊社會人生,敘述跳躍性強
作者郵箱:
墻上的斑點① 篇14
鄧浩
(英)弗吉尼亞·伍爾夫
教學目的:
9.積累文中詞語,并熟練運用。
10.了解意識流小說的特點。
11.學習作者獨特的藝術構思和結構形式。
12.分析心理描寫在意識流小說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獨特的藝術構思和結構形式。
教學難點 :意識流小說的特點。
教學課時:2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預習;第二課時分析了解小說特點)
教學方法:解讀法。
教學過程 :
一.教學導入 :
前面我們學習了解了西方表現主義文學的藝術特點,也是在20世紀初期,還興起了一種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流派——意識流小說,今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種小說的藝術特色。請看伍爾夫的《墻上的斑點》。
二.作者介紹:
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亞·斯蒂芬,是英國現代著名的女小說家、評論家和散文作者。她的小說創作實踐推動了現代小說的發展,她的理論進一步鞏固了意識流小說的地位,她的影響在文學上經久不衰。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英國對伍爾夫的評價一直偏低。從70年代起,英國文學研究領域卻突發了對她重新研究的興趣,甚至對她的“發瘋”、相貌、癖性、愛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進行專題研究。弗吉尼亞·伍爾夫已成為英國文學界的一位傳奇人物。
1882年,弗吉尼亞·伍爾夫生于倫敦,父親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學識淵博、頗有聲望的哲學家和評論家。弗吉尼亞自幼身體孱弱,未上學,在家跟著父親讀書。當時許多學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親的博學、家藏書籍的豐富以及學者名流的影響熏陶,使她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細膩敏感的性格。1904年父親去世后,她遷居倫敦文化區布盧姆斯伯里,后來她的家就成了“布盧姆斯伯里團體”的活動場所。這個文學團體的成員時常在一起討論問題,反對當時的社會風尚,反對文學藝術方面的清規戒律,提倡自由探索。這個團體不僅對她本人后來的創作思想和創作技巧有影響,而且對兩次大戰之間的英國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1912年,弗吉尼亞與倫納德結婚。在丈夫的鼓勵下,伍爾夫開始創作小說。1917年,夫婦倆在自己的寓所樓下創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爾夫自己的一些作品。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詩集和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一些短篇小說。
伍爾夫自幼精神比較脆弱,精神分裂癥曾多次發作。進人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惡化,但她仍奮力寫作經常在一本書寫完之前就開始醞釀新作,但每寫成一部作品總是感到不滿意,情緒時常處于困惑和消沉的狀態。1941年3月,伍爾夫由于對剛完成的小說《幕間》不滿意,又因為“二戰”戰火已燃燒到英國,更由于她確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癥即將復發,便留下一紙絕命書,感謝丈夫多年對她的關懷和照顧,隨后就投河自盡。
伍 爾夫的主要作品有《墻上的斑點》《海浪》《到燈塔去》《雅格布的房間》《達洛衛夫人》,散文集《普通讀者》兩部。
三.預習診斷:
1.選擇注音正確的一項( A )
A.簇擁(cu) 贗品(yan) 別墅(shu) 鐵箍(gu)
B.積蓄(xu) 籠罩(zhao) 蕪菁(jing) 呆滯(chi)
C.地毯(tan) 古冢(zhong) 都鐸(duo) 箭鏃(cu)
D.鰭翅(qi) 鳥窠(ke) 慫恿(cong) 褶皺(zhe)
2.選詞填空:
①大地的寒氣 (凜凜、凜冽)逼人,壓得樹木的纖維一根根地斷裂開來。
②一定有哪位古物收藏家把這些白骨 (挖掘、發掘)出來,給它們起了名字……
③惠特克序列表被送進垃圾箱,給我們大家留下一種令人 (沉迷、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話……
④人們總是本能地 (保護、保障)自己的形象,不讓偶像崇拜或是什么別的處理方式使它顯得可笑。
3.判斷下列成語使用是否正確:
①這個地區位處熱帶雨林地區,山上的泉水源源不斷地流如小河,跳下山崖,形成一幅幅壯美的瀑布。(錯誤,只能用于別的事物,表比喻)
②這件事不能長期拖延下去不做決斷,懸而不決對誰都沒有好處。(錯誤,與前一分句重復)
③他為人閑散,回到家吃得心滿意足之后,卻什么正事都不干。(錯誤,應用“酒飽飯足”)
四.題解
《墻上的斑點》是弗吉尼亞·伍爾夫于1919年發表的第一篇意識流小說。
在《墻上的斑點》問世之前的1915年,伍爾夫發表了《論現代小說》一文,開始闡述意識流的基本觀點。她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她的真實觀和藝術觀。她認為,小說創作不應停留在對客觀事物的表面摹寫上,而應追尋生活的內在真實。這種內在真實就是生活現象在人們內心深處引發的“變化多端、不可名狀、難以界說的內在精神”。小說家的職責,就是要把這種內在的真實“用文字表達出來并且盡可能刪除外部的雜質,而要做到這一點,小說家就要拋棄常規,采取一種新的方式”,“讓我們按照那些微塵紛紛墜落到人們頭腦中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讓我們追蹤這種模式,不論從表面上看來它是多么不連貫,多么不一致;按照這種模式,每一個情景或細節都會在意識中留下痕跡”。《墻上的斑點》正是一篇實踐了作者描繪內在真實的藝術主張的作品。
五.意識流小說與心理小說
意識流小說是典型的心理小說,人物的意識流動成為小說的絕對主體。《墻上的斑點》突破傳統小說的套路,沒有情節,沒有環境,也沒有結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間的沒有行動的印象感覺和沉思冥想,將我們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說的敘述者面目模糊,從文中內容推測,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墻上的斑點以后所引發的內心活動。這內心活動主要是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表現出來的,于是我們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寫,又有淺嘗輒止的歷史點擊,還有不時生發的迷惘、虛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憂郁的情緒。
六.小說的內容與結構形式
以一個支點為軸心向四周輻射,是伍爾夫小說的獨特結構形式。在課文中,“墻上的斑點”是一個象征性意象,代表著現象世界。在結構上它是作者進人心理世界的一個跳板或者支點。也就是說,作品中的人物是從墻上的那個斑點出發而產生出許多聯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聯想又都是以這個斑點作為支點而生發開去的。從支點出發,彈出思緒,再返回支點,再彈出思緒……如此循環往復,表現出了人物散漫無序的意識活動。
具體地說,課文中主人公對于斑點的猜測共有六次:
1.為了確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這個斑點,作者想起了冬天爐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樓上飄揚著一面鮮紅的旗幟,想到了無數紅色騎士潮水般地騎馬躍上黑色巖壁的側坡。
2.看到斑點好像是一枚釘子留下的痕跡,就想到了掛在釘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貴婦人的小肖像畫,想到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了鐵路旁郊外的別墅。
3.看著斑點太大太圓,不像釘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類的無知,想到了遺失的東西,想到了生活飛快的速度,想到了來世。
4.覺得斑點很可能是一個暗黑色的圓形物體或一片夏天殘留下來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亞,想起了人類保護自我形象的本能,想起了倫敦的星期日,還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看到斑點是凸出在墻上的圓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師和他的老伴以及學者。
6.仔細看斑點時,就覺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塊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樹,想到樹的生存。
7.最后,終于發現,墻上的斑點原來是一只蝸牛。
這種以斑點為中心的紛繁的意識活動形成了一種立體的輻射結構,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圍繞著花蕊的盛開的鮮花。整個敘述貌似散漫無羈,實則結構對稱,構思嚴謹。
在小說中,我們分不清哪些是內容,哪些是對內容的表達。意識流先驅人物亨利·詹姆斯說:“針和線分離就不能縫衣,內容和形式割裂即不成其為藝術品。”《墻上的斑點》就是這樣一篇內容與形式難以區分,內容即形式,形式也就是內容的作品。
七. 關于小說的主題:
有人曾經指責伍爾夫的小說過分關注自我和內心,缺乏社會性。其實,當我們讀到伍爾夫發出的“該死的戰爭;讓戰爭見鬼去吧”的心聲時,讀到她想象出的那個“沒有教授、沒有專家、沒有警察面孔的管家”,也沒有“尊卑序列表”的“十分可愛的世界”時,社會的“微塵”已然落到了作者的心靈上,并且激起了回響與反應。這說明不描寫社會生活,并不等于遠離社會生活。通過人物的意識來折射現實,同樣能表現出社會性。這正如伍爾夫自己所認為的那樣:“小說就像一張蜘蛛網。也許只是極其輕微地黏附著,然而它還是四只腳都黏附在生活之上。”因此,從作者無拘無束的意識流動中,我們依然可以著到作者對于人生的思索,對于現實的不滿,以及對于自由、理想的追求。傳統小說中也有心理描寫,但那些心理描寫都是局部的,是依附于人物、情節或環境并為之服務的。意識流小說則將人物心理的意識流動作為獨立的事件,置于作品的主體位置,表現出對傳統小說的反叛性。
八.處理課后作業 :略見教師用書。
九.印發易曉明《〈墻上的斑點〉賞析》一文,學生結合文章分析仔細賞讀小說。
十.教學后記:
西方現代文學對于習慣于追求情節的中國人來說,閱讀甚難,而高中生閱讀更難,教學關鍵是讓學生了解文學流派的特點,不必過分糾纏與文字語句。
墻上的斑點① 篇15
文/李振林
[導學新概念]
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葉在西方興起的一種用與傳統的寫法不同的創作方法寫成的小說。它是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一種小說流派。這種意識流小說既沒有劃一的規格,也沒有公認的統一的定義。是英國女作家伍爾夫的第一篇意識流小說,它描寫了主人公從看到墻上有一個斑點而引發的一連串漫無邊際的遐想。作者通過描述人物頭腦中的這種意識流動的狀況,表現她所認為的人類真正的生活狀態。
這篇小說的鑒賞重點,一是這一形象在結構上的作用,二是比較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的不同。
[資料顯示屏]
意識流小說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學流派,也沒有公認的統一的定義。對于這種手法的運用也不盡相同:有的作家整部作品都用這種手法,有的則在部分章節或某些片斷使用;有的作家使用這種方法重點在于再現外部世界,有的則側重對問題的思索或表達一種感情狀態;有些作品的特點是回憶性質的,但并不是所有運用意識流手法的人都用回憶的辦法,有些作品既有回憶也有對未來的憧憬和遐想。總的說來,這些作品的結構與傳統的寫實主義作品的結構是不同的。它打破了傳統小說基本上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系而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故事的敘述不是按時間進展依次循序直線前進,而是隨著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故事。意識流小說中故事的安排和情節的銜接,一般不受時間、空間或邏輯、因果關系的制約,往往表現為時間、空間的跳躍、多變,前后兩個場景之間缺乏時間、地點方面的緊密的邏輯聯系。時間上常常是過去、現在、將來交叉或重疊。但這樣的作品也不是毫無組織的一片混亂,自由聯想也不是毫無依據或漫無邊際。這種小說常常是以一件當時正在進行的事件為中心,通過觸發物的引發,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散又收回,經過不斷循環往復,形成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二)》第1195—1196頁)
生活并不是一連串左右對稱的馬車車燈,生活是一圈光暈,一個始終包圍著我們意識的半透明層。傳達這變化萬端的,這尚欠認識尚欠探討的根本精神,不管它的表現會多么脫離常軌、錯綜復雜,而且如實傳達,盡可能不羼入它本身之外的、非其固有的東西,難道不正是小說家的任務嗎?(伍爾夫《現代小說》,轉引自《西方現代派文學簡論》,陳慧著,花山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第93頁)
她(指伍爾夫)強調寫主觀真實……她認為藝術的任務在于揭示人物“心理的隱曲”,要敢于“撇開一切她認為是外來的因素”,要把內心一切“微塵”,“連同它的光彩,它的粗俗,它的缺乏連貫,它的閃電般突然躍現的意義”全部記載下來,即使這樣寫出來“沒有情節,沒有喜劇,沒有悲劇,沒有已成俗套的愛情穿插或最終結局”,也不要緊。(《西方現代派文學簡論》陳慧著,花山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頁)
伍爾夫的小說,除了意識流小說的一般特點外,還有以下主要特征:
①小說的人物不多,主要角色一般為女性,且常常是母親,如達洛衛夫人、拉姆齊夫人。反映的是中上層社會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這段動蕩時期里的精神世界。
②善于運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去反映人物心靈世界的微妙變化,表現生活的意義、人生的價值。
③描寫富有詩意,文筆流暢委婉。
④人物意識的流轉方式多姿多彩。(摘自《世界文學歷程》(上卷),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608頁)
[教學設計ABC]
設計A
導語 設計: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伍爾夫的小說創作實踐推動了現代小說的發展,她的理論進一步鞏固了意識流小說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國文學界的一位傳奇人物。今天,我們來賞析她的第一篇意識流小說,看看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有什么不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見導語 設計)
二、簡介伍爾夫及意識流小說。
三、指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了解小說的內容。
提示: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說。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爐前吸煙,透過煙霧,看到墻上的一個斑點。她反復猜想著它是什么,于是無數“無意識的幻覺”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顯示精神世界紛繁復雜的意識流動。作者一慣認為,藝術的任務不是再現客觀世界,而是表現客觀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識中的反映,表現感情、感覺、聯想、想象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這種藝術主張在這篇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四、探究:這篇小說寫法上的特點。
方法:意識流小說學生平日接觸較少,可采取合作學習的方法,研究這篇小說寫法上的特點。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歸納要點:
1通篇是內心獨白。“我”看到墻上有一塊黑色的“污跡”,意識就隨之飄逸開去,后來發現,這一污跡原是一只蝸牛。這一斑點是蝸牛或別的什么,在小說中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客觀事物“蝸牛”充當了“我”意識轉向的契機,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關的零碎的思緒連成一體。
2“我”從看到墻上有一斑點引發了一連串漫無邊際的自由聯想。想到人生無常,想到莎士比亞,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樹木生長,意識隨意流動,最后才回到那斑點,原來是一只蝸牛。
這一過程旨在落實課后練習二的要求。
設計B
比較閱讀
讀了后,想一想意識流小說和傳統小說相比,有哪些不同。
1意識流小說打破了傳統小說由作家出面介紹人物、安排情節、評論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方式,重在表現人物的各種意識流動的過程。它常常集中筆墨去開掘人物的內心世界,特別是人物的意識流動。描寫主人公看到墻上有一個斑點而引發的一連串漫無邊際的遐想,采用內心獨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剖析內心的奧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靈魂世界。此外,意識流小說主張取消作品的故事情節,讓人物自己直接展開自己的意識活動過程 。在意識流小說里,即使是描繪環境、外貌、舉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從旁敘述,而是通過人物自身的回憶、體驗、感知和想象表現出來。
2自由聯想是意識流小說的又一藝術特征。自由聯想包括事實與夢幻、現實與回憶的相互交織,來回流動。意識流小說家直接從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聯想”的理論,把它們作為自己創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聯想,是人腦對客觀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反映。意識流小說家在運用自由聯想時,卻表現出意識流動的跳躍性、隨意性和突兀多變、無規則的特點。寫主人公看到,思緒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無常,想到莎士比亞,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樹木生長,意識隨意流動,最后才回到那斑點,原來是一只蝸牛。這一連串的“自由聯想”展現了主人公頭腦中意識流動的隨意性、跳躍性。
3打破時空界限,進行立體交叉式的敘述以及多層次結構是意識流小說的又一特點。傳統小說的回憶倒敘,雖然也有將時序顛倒、打破時空界限的,但在具體“回憶”的那段時間,時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識流小說則不同,它們在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時,把過去、現在和未來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滲透,而導致作品在時間與空間上形成多層次的結構,頗具立體感。意識流小說的“回憶”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許多回憶互相沖擊碰撞,用以顯示人物意識活動的突兀變化。小說中主人公的遐想,“斑點”成了主人公從一種思緒轉向另一種思緒的中間媒介,從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軌跡,使作品渾然一體,具有內在的和諧。
4伍爾夫否定生活的客觀性和現實性,強調“內心真實”。她認為“生活是一圈光暈,一個始終包圍著我們意識的半透明層”,在一個普通的日子里,一個普通人的“頭腦接受著千千萬萬個印象——細小的、奇異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鋒利的鋼刀刻下來的。這些印象來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陣陣不斷墜落的無數微塵”,這就是真實的生活。因此,視接近生活的本來面目為己任的作家,就會深入到人物的意識深層,他們的作品也就會“沒有情節,沒有喜劇,沒有悲劇,沒有已成俗套的愛情穿插或是最終結局”。她呼吁:“讓我們在那萬千微塵紛墜心田的時候,按照落下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讓我們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給意識印上(不管表面看來多么互無關系,全不連貫)的痕跡吧。”
設計C
拓展訓練
意識流小說注重探索人的靈魂世界,往往通過人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來發掘人的內心深層的奧秘。人物的意識流動不受客觀時空的限制,有很大跳躍性。按照意識流小說的這一特點,自擬題目,練習寫一篇描繪人的心理意識流動的短文。
中國基礎教育21世紀
墻上的斑點① 篇16
墻上的斑點
●說 課
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葉在西方興起的一種用與傳統的寫法不同的創作方法寫成的小說。它是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一種小說流派。這種意識流小說既沒有劃一的規格,也沒有公認的統一的定義。《墻上的斑點》是英國女作家伍爾夫的第一篇意識流小說,它描寫了主人公從看到墻上有一個斑點而引發的一連串漫無邊際的遐想。作者通過描述人物頭腦中的這種意識流動的狀況,表現她所認為的人類真正的生活狀態。
這篇小說的鑒賞重點,一是“墻上的斑點”這一形象在結構上的作用,二是比較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的不同。
對意識流作品,多數中學生相當陌生,故宜點撥導讀,通過老師多方面的點撥引導學生反復閱讀體驗,把握作者意識流動的脈絡;老師可根據課后練習或自己設計話題與學生討論,進行研究性學習和對話活動。
對于作品的深層含義不宜挖得過深,不宜設置難度過大的問題,試圖一步到位式的閱讀是徒勞無益的。
●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詞語,并熟練運用。
2.掌握意識流小說的特點。掌握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特征。體會意識流小說的語言風格,以及與傳統小說的區別。
3.學習作者獨特的藝術構思和結構形式。
4.分析心理描寫在意識流小說中的作用。
5.體會作者在意識流動中所蘊涵的對生命、現實、文學以及體制與觀念的深沉思考。
6.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方法。
●教學重點
課文內容的理解是首先的重點,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內容;獨特的藝術構思和結構形式。突破方法:通過預習提綱導引,化難為易讓學生迅速快速有效的解讀文本。
●教學難點
意識流小說的特點。掌握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特征。體會意識流小說的語言風格,以及與傳統小說的區別。突破方法,教師課堂點撥,通過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與文本對話突破難點。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是預習,有條件的可以是課外預習,也可以放在課堂內預習;第二課時突破難點,延伸拓寬)
●教學方法
點撥導讀法,通過預習提綱點撥,通過課文悟讀點撥,通過比較閱讀點撥,通過巧設教學突破口點撥,通過有效的訓練點撥。
●教學用具
為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前可通過多媒體手段,配樂配照引入詩人宋毅烈以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名字為題寫的一首小詩(見下),有關的資料也可通過多媒體手段介紹給學生,這樣可以節省一些課堂教學的時間。
●學習導航
第一課時(課內預習或課外預習提綱)
一、導入語
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屆59歲,擁有高貴典雅氣質的貴族婦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裝滿鵝卵石,然后毫無留戀地走進了英國羅德梅爾附近薩塞克斯鄉間住處旁的烏斯河,慢慢地沉入了水的深處,沉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著時,為世人創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讓一條原本尋常的河流從此名揚天下。她就是被譽為現代小說高貴的女祭司,意識流文學的創始人,偉大的女權主義者弗吉尼亞•伍爾夫。
現代詩人宋毅烈曾以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名字為題寫過一首詩:
墻上的斑點想了一生/她瘋了,不,她摔碎了鬧鐘
婚姻是一只悶盒子/只能看不能想:回形針
房間被布置以蝴蝶標本/抽一支煙,從側面去觀察男人
早晨需要阿司匹林/哦,一只患了抑郁癥的花瓶
喜歡帶有尼古丁味道的男人/喜歡優雅的手勢
“讓我們談談眩暈癥吧/或者避孕藥如何使用”
她害怕套間,抽屜/她說尖叫吧;女人應該歇斯底里
壞天氣,潮濕的婚姻/她對安眠藥的依賴性
她偶爾談到孩子/她的子宮憂郁癥:耽于幻想
和自我封閉。/她瘋了,不,她摔碎了鬧鐘。
這首詩較為形象地概括了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生命特征、生活追求與創作歷程。
二、預習提綱,自學要求
(一)語文基礎
1.選擇注音正確的一項( )
a.簇擁(cù) 贗品(yàn) 別墅(shù) 鐵箍(ɡū)
b.積蓄(xù) 籠罩(zhào) 蕪菁(jīnɡ) 呆滯(chì)
c.地毯(tǎn) 古冢(zhònɡ) 都鐸(duó) 箭鏃(cú)
d.鰭翅(qí) 鳥窠(kē) 慫恿(cǒnɡ) 褶皺(zhě)
答案:a
2.選詞填空
(1)大地的寒氣________(凜凜、凜冽)逼人,壓得樹木的纖維一根根地斷裂開來。
(2)一定有哪位古物收藏家把這些白骨________(挖掘、發掘)出來,給它們起了名字……
(3)惠特克序列表被送進垃圾箱,給我們大家留下一種令人________(沉迷、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話……
(4)人們總是本能地________(保護、保障)自己的形象,不讓偶像崇拜或是什么別的處理方式使它顯得可笑。
3.判斷下列成語使用是否正確。
(1)這個地區位處熱帶雨林地區,山上的泉水源源不斷地流入小河,跳下山崖,形成一幅幅壯美的瀑布。(錯誤,只能用于別的事物,表比喻)
(2)這件事不能長期拖延下去不做決斷,懸而不決對誰都沒有好處。(錯誤,與前一分句重復)
(3)他為人閑散,回到家吃得心滿意足之后,卻什么正事都不干。(錯誤,應用“酒飽飯足”)
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錯別字并改正。
(1)墻上的斑點是一塊園形的跡印,在雪白的墻上呈暗黑色,在壁爐上方大約六七時的地方。(園—圓,時—寸)
(2)它們是花了多少心血節衣縮食積畜起來的啊!此刻我四周全是挺有份量的家具,身上還穿著幾件衣服,簡直是奇跡。(畜—蓄,份—分)
(3)同時,我一直在頭腦里把自己的形像打扮起來,是愛撫地、偷偷地,而不是公開地祟拜自己。(像—象,祟—崇)
(4)在世界的中心扎下根,透過灰暗的海水和水里瞬間的閃光以及倒影向上看去,這里多么寧靜啊——假如沒有惠特克年簽——假如沒有尊卑序列表。(暗—黯,簽—鑒)
(二)內容整理
課文中主人公對斑點的猜測共有幾次?根據內容填寫下表:
對斑點的推測 意識涉及的事、物
1.確定哪一天看到斑點 冬天爐火、城堡紅旗、紅色騎士騎馬上山坡
2.好像是釘子的痕跡 貴婦人肖像畫、以前房主、鐵路郊外別墅
3.太大太圓,又不像釘子 生命的神秘、人類的無知、遺失的東西、生活的快速、來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亞、人類保護自我形象的本能、倫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墻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師和他的老伴、學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塊木板 樹、樹的生存
三、結構形式感悟
這篇小說的結構與我們以往學習過的中國小說如《藥》《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有什么不同?
示例:本篇小說以一個支點為軸心向四周輻射,是伍爾夫小說的獨特結構形式。在課文中,“墻上的斑點”是一個象征性意象,代表著現象世界,在結構上它是作者進入心理世界的一個跳板或者支點。也就是說,作品中的人物是從墻上的那個斑點出發,而產生出許多聯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聯想又都是以這個斑點作為支點而生發開去的。從支點出發,彈出思緒,再返回支點,再彈出思緒……如此循環往復,表現出了人物散漫無序的意識活動。這種以斑點為中心的紛繁的意識活動形成了一種立體的輻射結構,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圍繞著花蕊的盛開的鮮花。整個敘述貌似散漫無羈,實則結構對稱,構思嚴謹。
而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小說,多是線性結構,一般是按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來逐步推動情節發展的,這種結構我們稱是線性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