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教學反思
三打白骨精教學反思
教學本課,指導學生領會反襯對比的作用。文中反襯對比的手法貫穿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中,白骨精的“三變”都被悟空識破,并最終喪身在孫悟空的棒下,說明了什么?孫悟空的本領更勝一籌。悟空的善于識別妖魔詭計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領,正是因為妖精的詭計多端才表現得淋漓盡致。唐僧不能識別妖魔,而且心地善良,因此誤解并阻止孫悟空棒打白骨精的行為。但孫悟空不顧師父的誤解和懲戒,排除阻撓,堅持掃除妖魔,體現了他的堅定不移。唐僧的表現也很好地襯托了悟空的形象。教學中我們要把人物聯系起來,才能更好地領會主人公的光輝形象。
教學反思:
《三打白骨精》通過孫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體現了孫悟空善于識別妖魔詭計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領,贊揚了孫悟空的堅定、機智和勇敢。在導入本課的學習時,用幻燈片讓學生欣賞了《西游記》主題曲,六小齡童評《西游記》,《西游記》簡介,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生整堂課都情緒高漲。在精讀課文時,因為故事的內容學生早已爛熟于心,所以課堂上著重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來領會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例如白骨精“三變三騙”,孫悟空“三識三打”和唐僧“三責”,都可以引導學生從作者的刻畫中領悟到人物的特點,領悟到作者對人物刻畫的獨到之處。遺憾的是課堂上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復述故事的情節。
教學后記: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我們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情境、提供機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打”,讀讀、圈圈、劃劃,說說為什么喜歡這一打?再交流討論,老師及時點撥,指導朗讀。這樣的學習,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動腦、動口,在親身體驗中加以領悟,讓學生在交流中達到共識,體會文章語言文字的美。在學習時,我還讓學生抓住打斗中的一些關鍵詞,談談自己的體會,說說文中哪些詞句用得好,再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寫孫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白骨精三次逃跑,唐僧三次阻攔在詞句描寫上的變化,并從文中找出重點詞共同完成表格,既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又為復述課文做好了鋪墊。
教學反思:
古人在寫作中,喜歡用到三,孩子們發現我們這篇文章中也有很多“三”。
比如白骨精的三變,孫悟空的三打,唐僧的三次攔。
因為課文內容比較的淺顯易懂,我只是作為一個“旁”者,幫助孩子們理清條理。文章“三打”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生可能有這個概念,但不一定明確,因此進行了指導。后來在進行教學中發現其實文章內容淺顯,但是里面有許多文字值得推敲,孩子們的能說會道,但是只是基于對故事的了解,并沒有靜下心來閱讀文字,從中獲得體驗。我想語文教學,目的不光是為了了解情節,而是品味語言。因此最后又借用了十分鐘讓孩子們靜心品讀文字。